守望安宁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守望安宁

时间: 2014-11-03 14:46 来源: 王文平
      正值仲夏,流金似火,我们一行八人借住白水山岭村民居,进行为期六天的巡渠查险。

      清晨太阳刚冒头,房东院子的几只小燕子叽叽喳喳惊扰了好梦。紧急的洗漱后,我们趁着早日的清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山沟里小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晶莹剔透。泥土的芳香直沁心脾,令人陶醉。下沟时不时有前边踩路的同志发出警示,拄着木棍才感到有些安全,爬山鞋运动鞋被露水湿透,我们才下到沟底。

      稍事休息喘气,我们开始沿着石渠前行,蜿蜒的干渠犹如一条弯曲的银蛇,好似睡梦中的美女尽显优美的曲线。雨后向阳坡上的山花吐放了瓣瓣嫩芽,绚丽而招摇。青青的河边草不甘示弱,与之争奇斗艳。
听着山沟潺潺的流水乐府,一路小心蹒跚而前,一处处险情处仔细察看,直至到一号洞口紧张的心情才稍稍放松。

      一号洞我是第一次到,洞口上刻着“史家河隧洞”五个大字,下边赫然写的是“西社营”,旁边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标语“西社人民多壮志,敢叫山河换新装”。小时候,父亲和哥哥常年上工地,原来他们战天斗地就在这地方。看着穿山打出的隧洞,悬崖峭壁石头里开凿的石渠,半山腰挖出住人的一排排土窑洞,父辈们为了改变家乡干旱贫穷落后的面貌,打坝筑堤,聚水修渠,引水上塬,使库水灌溉着万亩良田,造福于后人,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付出了青春和激情,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生产队就有一个小伙工地负了重伤不治而亡。埋葬那天,年青的媳妇几个人也拦不住,扑到棺材上嚎啕大哭,年迈的老娘坐在地上呼天跄地,年幼的女儿呆呆站在一边,不知在想什么。如今石堡川库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澄白两县的人民,它仍是城里居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基本保障。

      回去的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步伐也相对轻松了许多。蓝天白云中鸣叫的鸟儿不时从我们眼前掠过,漫山碧绿中点缀着低头漫啃的羊群,烂漫山花丛中彩蝶跳着优美的舞姿,清澈安宁的库水在古色古香的石渠中慢慢流淌,山上杏树挂满黄黄的果实诱使我们停下脚步,采摘下来一饱口福。二号洞口有一片柳林,遮挡住了酷暑,树丛中凉风习习,我们脱去衣衫,裸露上身,享受大自然难得的礼遇。此山川此花鸟此工夫此风景谁还会想起生活的忧虑与工作的压力,长年累月在城中车水马龙中呆腻了的我们心旷神怡起来。穿梭于钢筋水泥的城中人,忘记城市中的喧嚣,忘记生活的无奈,到来此地返本还原归真返璞吧。

      爬沟的路就难以轻松了。此时艳阳当空, 60度山卯的羊场小道上,别说爬坡,就是一动不动,也满身大汗。我们靠着木棍,一路攀爬,有几名队友,平时缺乏锻炼,体力显然透支,歇了几气,总算上了塬。路边的树荫下,坐下来休息的一个个胳膊晒得发红,脖子更是红白分明,平时坐惯办公室的队友们互相取笑,歇够凉透,才回到住处。

      中午的一趟更难一些,除了难走的山路,还有全程暴晒。晚上的一趟,要照着矿灯和手电,还要注意草丛中的游蛇,更得百倍小心谨慎。

      干渠安全责任重大。虽然几天队友们辛苦了些,但换得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放心安心,换得了大流量库水安然流进灌区40万亩干枯的庄稼和果园,换得了家乡父老金秋时节的丰收和笑脸。山路上日夜奔忙的我们,付出了一些汗水,收获的是一片轻松和安宁,这显然是值得的。(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