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新槐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渭水新槐

时间: 2014-10-10 09:30 来源: 闻 桑
 
      那个女人和那个男人打算将一棵新槐抬到挖好的树洞里。那新槐树不轻,侧枝粗壮,树冠如云,阔楔形的根基用一团厚厚的黄色泥土包裹着,估计有两百多斤重吧,男人抬大头在前面使劲拉,抬小头的女人跟在后面挪动着也显得十分吃力。

      这是一个乍暖犹寒的日子,西安北郊灌木和杂草开始随意地吐露嫩芽,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也惊慌失措地捧出了微小花蕾,很原始的阳光从树枝的缝隙间不停地穿过。

      男人已经把树兜的那一头轻轻地放进了树洞里,关切地问,你还行吧。女人回答说,不要紧。其实,可以听得出来,声音是从她的牙缝里挤出来的。女人的牙关咬得忒紧,满脸涨得通红,憋足一口气将悬着的树梢用肩死命地掮起,富有弹性的胸脯不再一耸一耸。

      难得有几日轻闲,我出了未央区的渭河生态公园,在张家堡换乘238路公交车直奔渭水但只在河滩上看到了一股约有两米宽的涓涓溪流。我正疑心这是不是渭水的主河道,眼前的景观怎么与教科书上有关秦岭北坡的径流模数较高的记载迥然不同?旁边有草滩农场的朋友告诉我说,这就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水,近十几年一直水量很小,早春雨水稀少,加之上游截水浇灌农田,一条大河就瘦身变成这等模样。我问鲁迅当年来西安讲学,不就是乘船从黄入渭在此弃舟登岸的吗?朋友点头称是,八九十年前,渭河可以行船。就在六十多年前,我西北野战军为解放西安强涉渭水,当时战士渡河,也是水深过膝,这有历史照片佐证。

      可惜渭河流经的西安段已是今不如昔了。不过,悠悠渭水依然奔涌不息,数千年逝者如斯,尽管变迁不止,但也生息不休。作为三秦儿女的母亲河,它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及丰富的渭水文化。令人聊以自慰是,这片早年荒芜地势开阔的大河床上,我偶尔看到一对青年男女在河畔植树的一幕,不由得心里一惊。

      渭河南有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屏障。男人迅速跑到后面将新槐拦腰扛起,瞬间解放了的女人也连忙踮起脚尖,将树梢那一头用手高高举起。男人说,你松手。那棵树便从女人手指尖缓缓移开。女人又反过来问他,要不要紧?男人说一声,没事,遂又弓起背将肩膀朝前移动。树的表面很粗糙,男人穿在外面的一件土布马甲挂出了毛茸茸的线头。女人不忍,说你一个人行不行,想上前帮一把忙。男人喝道,你别动,就把头埋得更低,腰弓得更深,那棵新槐便在他的拱托下一步一步地昂起头来。女人跑过来想将树扳正,被男人呵斥着滚开。女人爱莫能助,只好围在男人后面暗暗打转,手却不知道放在哪儿好。

      终于,新槐立直了。男人扶着树干大口大口地喘气,女人则赶紧跑过来填土紧杠。我想,他们可能是一对夫妻。开春了,他们忙着绿化自己的家园。

      正当我揣摩的时候,那个女人已从山脚下提来一桶水,好看的腰板一闪一闪,恢复了常态的胸脯也跟着一闪一闪。男人却生怕女人闪了身子,那跑步接桶的姿势,活脱脱是热恋情侣的甜蜜拥抱。

      抬头远望,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仿佛就在眼前。难怪有此美景,这是“天下第一福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的丽肌秀姿曾令谪仙陶醉:“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吟咏着李白为长安山水所作的传神写照,我差点掉下泪来。

      远处传来了“布谷、布谷”声嘶力竭的鸣叫,宛若春天的第一声长号,将沉睡整整一冬的终南山唤醒。国槐是西安的市树,早在前秦时就有“长安大街,两道树槐”的歌谣流行。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早在五千多年前,布谷鸟就在长安栖落到了先秦的国槐上,继而成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诗经》。

      大美渭河,复兴梦圆,西安将再现周秦汉唐凭借渭、泾、浐、灞、沣、滈、涝、潏八水之利。渭水之上的一棵树干挺拔的新槐,好像一只粗糙的大手,触到了我内心深处的疼痛。


作者简介:

闻桑,原名李文山,湖北省作协会员。1980年开始创作,主攻小说,兼写散文,曾获《人民文学》“风流杯”小说奖、中国作协“长江杯”散文游记征文、天津市“文化杯”孙犁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第二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华厦灯饰城杯”大赛、全国全军绿化系统“绿叶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师文学“晨钟奖”等大奖,并有80多篇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及年度排行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