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台村走访日记
时间:
2013-12-09 10:04
来源:
王存祥
工作了三十年大多在乡镇,调回县里也才四五年时间,虽然下乡少了,自我感觉对农村情况还是了解的。然而,这次到范家台村扶贫,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地震憾,虽然只是短短一天时间的走访,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终身难忘。
早就听说范家台最边远,条件最差,是全县最后一个通电通路的贫困村。县委安排了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活动。昨日一大早,我带着局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一行14人,冒着隆冬的寒气赶往包扶的范家台村。
村里一下子来了十几个干部,村民都象是看天外来物一般,眼中既是热切又含陌生,两只小狗也跟在主人后边“汪汪”轻吠。
虽然我们来前己探知了一些村上的情况,但随支书到每户村民家中走访、交谈和目睹,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无法言状的酸楚。
这个小组只有12户,我们一同逐户走访,村头第一户李德虎家,他是这里的村民小组长,三间土坯房算是主房,两间茅草侧房做灶房用。支书介绍说这算是村里的富裕户了,问完家里的种养业和收入情况,我看着挺精神的李组长拍拍他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啊!”一直站在旁边没说话的他的母亲叹气地说:“四十好几的人了还是光棍,这日子那是个头啊!”老人的一句话,让我们十分惊讶。一问才知,他家弟兄两人,一个四十二岁,一个三十八岁都没找着媳妇。支书说:“找个媳妇彩礼要十五、六万,不要说没钱,就是掏得起彩礼,哪个姑娘愿意嫁到这穷村里来啊?”从李组长家出来,他母亲那失望而木讷的眼神,我怎么也挥之不去。
又走访了几户,支书和组长把我们领进村东头李金祥家,三间掉了泥皮的土坯房孤零零的矗立在半山腰的土台上,中间一间做仓库,东边一间儿子住,土炕上的铺着半片席,西边一间李金祥和妻子住,兼做灶房。家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李金祥家原本5口人,夫妻两人,大儿子、儿媳,小儿子,孙子,日子还过得去。但天有不测风云,大儿子外出务工意外伤亡,儿媳改嫁,留下刚过两岁的孙子,更不幸的是李金祥患上了肺结核病,去年光看病花费了6万多元,为筹药费,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了。我紧紧握住李金祥不停颤抖的瘦弱的手,看到他无奈的表情,我心都碎了,眼泪夺眶而出。
在村西头,远远的站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脸被冻得红红的,挺俊,看去十五、六岁,她微偏着睑儿看我们,支书说女孩叫红丽,我们去了她家,好穷。红丽十五周岁了,还没念过一天书。
“怎么不上学呢?”
“我妈没有钱。”
“你爸呢?”
“我没爸……我爷老了。”
小红丽家四口人,红丽的爷爷叫李万喜,过去曾是生产队队长,农业学大寨时带领群众造了很多地,现在八十多岁了,天天下地劳动,但已无力搞其它营生。
十四、五岁,文盲……这样的女孩子、男孩子,在范家台有10名,我的眼前,时常闪现着小红丽亮亮的目不识丁的眼睛。
走访完拐子坪,已是中午十二点钟了,我们又赶了十几里山路来到了村委会所在地范家台组,支书并没领我们进村委会的门,而是特意为我们找了一家卫生条件较好的农屋。他说:“村委会的房子烂得没法坐人。”脸膛郁积着难堪的羞愧。我们谢绝了主人要为我们做饭的盛情,围着特意笼好的两盆火和村组干部一道吃起了自带的方便面和干粮,这是一顿最香的午餐。
吃完午饭,我和马书记商量分两组行动,我带上4个年青人去6公里外的孙家县组……
下午六点钟,我们走访结束,和全村48户群众,户户见了面,基本掌握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该听听村干部的意见和想法了,村支书说:“盼你们来呀,我们这村子自然条件太差了,村里没学校、没商店、没磨面房,群众吃面要到25公里外的甘肃省清水县去磨哩,群众都盼着能得到国家支持搬迁到大山外边住,村里己五六年没娶过一个媳妇了,我们全村光棍就有23个人!”听了支书的话,我们都惊呆了。
离开村子时天快黑了,村民们聚在村口不停地挥着手,透过车窗,我视线模糊。心想:该怎样去帮助这些善良纯朴的村民搬掉压在心头上的穷山呢。(作者系陇县水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