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顺口溜 看大变化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听顺口溜 看大变化

时间: 2013-10-22 18:53 来源: 李有逵
 
      在我们老家农村,过去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喂牛图耕田,喂猪图过年,喂鸡图称盐”。

      我们家乡由于耕地多、劳力少,而且土地都是死黄泥,耕种不容易,仅靠人力是难以耕作出来的,为此,大家只有借助牛来耕地,牛是农民的宝贝。过去,我们家乡的农民,平时吃不上大肉,只有过年才能吃,农户家喂猪都是为了过年,那时,各户喂的猪不仅个头小,而且体瘦,一头猪喂一年,才能杀上100多斤肉。猪杀死解剖后,都围在杀猪匠四周,看肉有几指膘,这时,大家眼巴巴地看见杀猪匠将一大块板油扯下,一口喂进嘴里,咽进腹中,人们也垂涎三尺。

      过去,农户人家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购买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的花销只有靠喂鸡卖蛋的钱来换取。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喂猪、养鸡都是限量的。我记忆犹新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我有个叔在南郑县农村,上世纪70年代,叔为了买头小猪喂养,在我父亲的中介下,在本村联系到货源,在隆冬一个风雪交夹的夜晚,当他买下仔猪装进背篓,沿着无人行走的小路偷偷往回背快出村庄时,小猪大声尖叫,叔叔被巡逻民兵抓获,仔猪被没收不说,父亲和叔叔还落下个偷鸡倒把的罪名进行游斗。另一件,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年代,农户喂鸡须经申请、审批,再按计划限养,我们村的张汉山,凭借居住偏僻地带的优势,未批先养,结果被清查人员发现,结果不仅鸡被没收,还被处罚义务劳动5天。

 
      如今,我们家乡又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耕地不用牛,天天都吃肉,油盐不用愁。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贫穷落后的家乡注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耕田种地逐步走上机械化作业,拖拉机、打谷机、耕作机、排灌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广泛使用,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功效,节约了时间,而且使农民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在吃的方面,不再是过年才能吃肉,而是想吃就吃,大家还注重科学的膳食结构,尽量吃高蛋白、低脂肪的瘦肉、鸡肉、牛肉、羊肉、鱼肉等;农民不再单一种植粮食,而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型种养业,如瓜果、蔬菜、烤烟、蚕桑、奶牛、肉羊、养鱼等。同时,青壮年不是外出打工,就是进城经商,大家不再为购买生活日用品而发愁了。

      两种不同的顺口溜,折射出家乡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汉中市东大街办事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