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年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童 年

时间: 2013-08-12 19:47 来源: 岚皋县水利局 陈光文

      童年的日子,阳光总是蓝蓝的,像海洋,又像羽翼。作为孩子,我像是一根绒毛,被镶嵌在那无忧无虑的岁月中了。

      我的童年是在苞谷林里,黄土地上,荒山的树丛中,潺潺的小溪旁度过的。自然的美,给童年增添了多彩的颜色,布谷鸟的叫声,蛐蛐的轻鸣,蝈蝈的打斗,还有鸡鸭相伴的日子,让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用善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看待成长的每一天。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喜欢跟在姐姐的身后,她做什么我学什么,她去哪里,我总是“尾巴”,春天在椿树下拣她从树上扔下的椿芽,秋天在漆树下拾起麻黄色的漆籽,从这面山跑到那面山,背着小背篓,小书包,捡起一串串果实,丢下一串串脚印。

      除了满山遍野地寻找“秋实”之外,还有开心的莫过于与老鼠的“斗争”了。当苞谷掰完后,所有的秸秆都被砍着横躺在地里,这便成为老鼠最适宜做窝的地方。通常,有两种老鼠,一种是家里跑出来的,不会钻地的,只做窝,产仔;另一种是钻地鼠,秸秆通常只是一个幌子,它们通常把洞口留在秸秆下面,将一些碎叶拖进地洞,做成窝,然后再找秸秆堆里遗落的粮食,以备过冬之需。

      秋冬之交的时候,山坡上满是秸秆堆,翻看他们都多有收获。通常找三两个伙伴,围住秸秆堆,各拿上薅锄、板锄等农具。站在秸秆堆上方的小伙伴拿一根长长的棍子,从堆下穿过,陡然将它翻来,大部分的老鼠会四散逃离。于是我们对其围追堵截,将其击毙。如果是冬初时节,还常会发现一些刚刚出生的小老鼠,于是找个瓶子,装起来,喂家里的猫。

      如果遇到钻地鼠,常常只看到洞口,则必须赶紧用锄头挖开洞穴,因为洞通常都比较浅,挖快点,老鼠跑不赢,自然就被抓住了,但是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大部分的时候需要给它们做假洞(因为这种老鼠都有按原路返回筑洞的习惯),拿挖开的洞穴上的土筑一截20公分到50公分长的洞,然后静静地呆着,等老鼠从原路返回。看着假洞的土动了,立即挖开,老鼠就跑不掉了。因为这种老鼠总是偷粮食吃,多了会造成庄稼的大面积减产,所以即使一天只挖出来一只,父母、邻居都会认为除了害而受到表扬,心中十分的快慰。

     童年又带着点秋黄。每到10月份,放学后都会跟着父母一起到山林里砍柴,作为冬天里的柴火。树叶这时该落的都落了,林子又陡又滑,不小心踩在树叶上会遛出很远,只有抓住树枝或者其他什么物体才能稳住,开始很不适应。后来习惯了,遛一下也不害怕了,倒成为了乐趣。辛苦的是一定要将砍断了的柴堆起来,或者扛到家里。在崎岖又落满树叶的小路上扛着一截柴火,跟在大人们后面,越走越沉,却越来越充满回家的希望,现在想来收获的不仅仅是记忆……

      那些时候物资十分的匮乏,所有的粮食都是先挑最好的去交公粮。因为没有车路,总是父母各背着一百多斤,我和姐姐背着几十斤跟在后面。到了粮站,如果粮食被认为没有干透,还一定要在水泥地上晒干。收粮食的都十分严格,所以交粮常是一整天。粮食交上了,多少能换几个钱,然后拿两毛钱给我和姐姐买两个馍,算是犒赏了。

     家里如果小麦丰收了,会自己晒干,去山下磨成面粉,然后压成面条,风干储存。在压面条的时候就想着吃面的样子,回家的路上总闹着妈妈煮面给我们打牙祭,每每能如愿。烧点油汤,把面放进去,再放点韭菜,或许还能倒点酱油,真是香啊……

     在这么平淡的日子了,我慢慢地长大,也成了大人,却再也没有跟着父母去砍柴,也再也没有尝到自己种麦子做成面条的那种味道了。童年,伴着欢笑和纯真慢慢地走进了岁月的深处。我只能时常想想那些永无寂寞,永远快乐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又见到它,找到那些在山野里奔跑的小伙伴,找到他们没有承担“生活”的影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