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觅沇水
中国的河流,大凡都有一个名称,而且相当一些河流在历史的岁月里,都有不同的的称谓。中国最早命名的独立入海的四条河流江、河、淮、济被称为四渎。江,称大江,因长度最长被称作长江。河,《山海经》中称之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之为“上河”,《史记》中称“大河”,《汉书·西域记》称“中国河”,《尚书》称为“九河”,到西汉时特称“浊河”或“黄河”,唐宋后泛称“黄河”。淮水,称为淮河。济水,像父母对孩儿的昵称,只称为“水”。叫“济”的水,连个正式名字都不给。从秦汉开始,帝王敬名山大川成习俗。“三隐三现”的济水,历朝历代祭祀不停,官祭民祭频繁,就连中国江河位居第一、第二的长江、黄河,也没有这般殊荣。
《尚书·禹贡》记载:“禹沇(古济水名),东流为济,入于河(黄河),溢于荥(古荥泽,今荥阳东),东出陶丘(山东定陶)北,又东至于荷(今荷泽),又东北会于汶(今汶水),又东北入于海(渤海)。”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注入泰泽”。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于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趵突泉、珍珠泉)。”
谷雨刚过,紫色的桐花盛开,白色的槐花飘香,我们从济源市区出发,乘市郊公交车行40公里,到达王屋山脚下。王屋山景区山门位于公路的右侧,山门后是愚公村和新建的愚公广场。愚公村村舍整洁,白墙青瓦,依山坡而建。村旁的广场是村民的休闲之地,也是游客的观光之处。愚公广场雕塑以愚公吕三太率子孙挖山下止为主旨创作,花岗岩石材,外涂浅粉红色涂料庄重而威严。愚公广场一级平台碑廊中间红色大理石上毛泽东书写的“愚公移山”镌刻在碑廊上。
王屋山主峰的山梁延伸到愚公村的西侧,村东流淌的小有河,发源于王屋山“不老泉”。驻足眺望,山梁上依稀可见人工开凿的豁口,据说这是愚公移山寓言中愚公率众挖山的痕迹。豁口,是村民下小有河取水的道路。看来愚公挖山的初衷是解决村民饮水困难问题,而并不全是要搬走两座山,搬山只是神话寓言。愚公挖山的故事过去的几千年,中国人民饮水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好,足见这一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挖山的行为是否可行,后人多有评说,但愚公移山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乘景区的电瓶车从愚公广场到天坛神路。天坛神路到王屋山索道本来可继续乘坐,上山的道路安装道牙施工,车不通行,我们爬山3公里多,气喘吁吁来到索道站。索道长1260米,直线上升660米,达到王屋山的日精峰。仲春的王屋山别有一番风景。山脚下,海拔低的山上,树木披绿,翻着绿浪。海拔千米以上的山上,树正在发芽,山的色彩由深绿向浅绿过渡,高处还是黛色。索道缆车敞开四周,阵阵山风袭来,面颊如针而刺,手脚都有些麻木了。上到山顶,居高临下,体会出“山高人为峰”的豪壮。
《禹贡》记载:王屋山以“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站在索道站眺望,王屋山如积木所垒,层层叠加,山顶的建筑似乎不是人为修建的,而是自然长成的。王屋山,一峰突起,万峰巨伏,唯我独尊,气势磅礴。山顶天坛峰高1715.3米,天坛阁红柱撑立、白墙粉饰、屹立山巅。史载:蚩尤能十里喷雾,黄帝被他打败,退到王屋山大乙池的天坛山。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克伏蚩尤之党,打败了蚩尤,在此祭天,故称天坛山。王屋山是全国九大名山之一,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有王者之山的称誉。
天坛山与舍身崖路的交汇处,“王者之山”石碑左侧,贴着山崖是餐饮服务的小店。两位村妇模样的中年妇女招呼来人就餐。登山爬坡有些饿了,顺着招呼声,我们进了小店。先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汤,然后是一碗手擀面条。饥肠辘辘中,我们狼吞虎咽般将面条下肚后,慢慢的品起面汤来。可能是上山失水多了些,温温的,清清的,本飘着几瓣绿菜叶的面汤却十分香甜。吮吸着柔柔的,滑滑的,甜丝丝的面汤,一股畅快涌上心窝。如今流行的喝纯净水、矿泉水,从来没有这种酣畅淋漓之感。怎么这么好喝,村妇告诉我们,这水是天坛山太乙池旁的。水好,汤就好吗?噢!喝的是王屋山上的水,济水源头之水,能不好喝吗?
王屋山大乙池出发的水,古是叫沇,是济水的乳名。沇水向东穿越太行山,在地下潜行70余里,在济源城北3里露出地面后,就不叫沇水而叫济水了。大乙池的水与黄帝有关,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有关,被称之为神水。
济渎庙前赏济源
早晨的济源市区,雾霾天气笼罩着。昨气象预报,今天降温。走在济源的街道,凉嗖嗖的感觉就袭上全身。8时,到达济渎庙,庙区的大门尚未打开。工作人员刚刚上班,我们是进庙的第一批游人。
《尔雅·释水》曰: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古代,人们认识河流范围有限,统治者见识从源头入海的河流不是很多。商代,汤王发布第一篇《汤浩》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就是说,至少在商代就有四渎概念,济水被列四渎之一。济渎建庙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2年),是祭祀济水的专祠。因济水,公元596年由轵县析置济源县。有济水,才有济渎庙,才有了荥阳、济南、济宁、临济等城池和都市。
《太平寰宇记》载:“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地平地而出,有两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缭以围墙,源出王屋山。”济渎庙内两源即是济水源头。我国大多数庙宇,建庙而没有坟陵,但有一些追念性专祠,前建庙,后建陵墓。济渎庙所纪念的济水,没有所指神仙是具体的为何人(有文献说济水水神为济伯和伍子胥),也没有陵墓,而是将两处水泉北海池和济渎池(也称龙池)视之。这种形式在我国河神纪念神专祠中并不多见(只有淮渎庙后有淮井作为纪念实物)。北海池,龙潭(济渎池),长方形的池子四周由石条砌成,泉眼趵突汩汩涌着水花,池水清澈,小鱼欢快的畅游。清晨的游人不多,整个庙区静静的,我们不敢大声言语,迈着轻盈的步履,怕惊扰济水水神的魂灵。相机咔咔的快门声,留下济水的身影。
龙池在龙亭以北,龙亭也叫水殿,为明代间檐歇山式建筑,是直面济水的祭拜场所。龙亭四周敞开,可观龙池风貌,祭祀仪式中的上香,跪拜等仪式大多在此进行。龙池为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池壁四周用条石砌成。池的周围是汉白玉围栏,绛红色的围墙和四座古建筑。龙亭南立柱上是“横贯黄河自不浑,这朝沧海殊无碍”的板联。北海池,位在龙池之西。公元796年,唐贞观12年修建。北海在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唐时为中国版图。唐朝鉴于北海远在大漠,朝廷祭祀路途遥远,故在济水源头修建北海祠,达到两个北方水神同祭。北海池北,有一白虎亭,亭下有一泉水,据说泉水可以医眼疾。默默的,虔诚的在龙池,北海池旁徜徉,真想伸出手去,亲手接触济水,又怕玷污了泉水的清澈。在水神寝宫前龙潭、北海池旁深深的鞠了三个躬,献上景仰久矣的心愿。
济渎庙围墙东,有珍珠泉,北、东、南三泉水涌动,尤以南泉涌水最烈。村民在泉上加了一个1米多高,2米宽园柱型水泥盖子,酷像一个地堡。泉盖下部四周有20多处手腕粗的水眼,汩汩向外冒着泉水。泉水晶莹如珠,人们称其为珍珠泉。村民在三个泉旁建了一个深2米多,宽约10多米,长约20多米的水池,男男女女的村民们在池旁浣衣冼濯。济渎庙内龙池,北海池的泉水和珍珠泉三泉汇合后,从东侧排了出去。有源头之水流出,却找不出河流的河床。水到哪里去了呢?刚刚在珍珠泉洗濯完毕,准备回家的中年妇女,回答了我们水向处的提问。三个泉水汇合后走了不远,水就隐没了,钻到地下了,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就是三隐三现中的第二隐呢?村妇的话,我们坚定了信心。王屋山的沇水,在济源变为济水,源在于此。
珍珠泉之水为什么没有纳入济渎庙内,没有被列入祭祀的龙池,北海亭受殊荣,被人们顶礼膜拜呢?站在济渎庙前,站在珍珠泉旁,思考的马达起动了起来。按照水源地一般规律,珍珠泉应该是济水源头之一。现在的济渎庙,唐代的东围墙遗存尚在,珍珠泉在东围墙之外。就是说唐代,珍珠泉就没有纳入庙区内。是当时还没有珍珠泉,还是古人的遗忘,不得而知。济渎庙已存在了1400多年,依古人对待水神的虔诚,被遗忘而未纳入的可能性不大。是地质变化,珍珠泉为唐以后涌现?还有一种可能,珍珠泉在唐代就有,当地人为了自用方便,与官方争执,不愿将珍珠泉纳入济渎庙范围,或是官方将让利于民,将此泉让于当地人“自用”,这种观点是否成立,有待历史考证。不论如何珍珠泉是济水源头无疑。
济水源头的思考
济水,四渎中最神奇的一条河流,能穴地伏流,隐见无常。北海池北的《济水流域图》勾勒出了古济水隐与显出的变迁轨迹与黄河的交织关联。古济水一出济源,二出荥阳,三出山东。水出济源经孟县、沁阳、温县、原阳行程130余里,横贯黄河又在地下潜行百余里,出荥泽(今郑州西北)约在东汉时淤塞。济水经荥阳后沿今封丘、开封、兰考,行程千里,流入山东,行程1800余里。济水经河南、山东,行程2700余里,最后入渤海。古济水河道中,巨野泽渐淤塞后,先改名为清水河,成了济水的主干,后又改为大清河。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夺大清河,从此济水成了黄河的一部分,作为独立的一条河流,在现代中国河流水系中消失了。济水成为一个真真的君子,大隐隐于市,160多载来默默的几乎让人们忘却。
济水在中国是一个既是历史河流,文化河流也是条政治河流。封建王朝对济水不断加封,表达了统治者期望国家长治久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殷殷之情。唐代唐玄宗封为“清源忠护王”,元代元仁宗封为“清源善济王”,明代封为“北渎大济之神”。从秦汉开始频繁进行祭祀活动,唐代以来,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皇室成员健康状况,都向济水神祷告,祭祀济水成为国家礼仪。元代举行“投龙筒”祭祀有10多次。明清两代皇家御祭不少30次,除了官祭以外,每次农历3月初三,百姓祈祷风调雨顺。民祭先在水边洗濯,然后进行祭祀。以后发展为洗濯,祭祀,野外就餐等,相当现在的祭祀与踏青等春游活动一并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倘佯在济水源头,恍如走进济水的心脏。一种唏嘘,一种感悟袭上心头。王屋山作为济水的初源,气势磅礴,那里盘古开天的古寺,黄帝祭天的天坛山。愚公移山的号角吹响了几千年,至今仍号声嘹亮。济渎庙门前的两尊石狮,一个开口作嘶吼状,一个闭嘴作温柔状,两狮表情相得益彰。山门上“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泽千秋济众生”的板联,入木三分表达了济水的地位和作用。山门后的清源山,明代建筑。四块大柱,顶起了三间跨度的大层顶。山上檐下华栱为九踩重昂重翘式,代表了济水神位之尊。山门后是200米的街道,是专供帝王遣使代表前来祭祀的地方,文武官员分别站立两侧,第三道门渊德门,进入此门就进入了中心祭祀区。整个庙区占地130多亩,前为庙区,后为水源(水泉)区,东西两侧为御香院、天庆宫,整个济渎庙是一个甲字型,状如金龟伏地,寓含“金龟探海,雄踞天下之一”。庙内现存百余通祭祀御制祭文,记录了祭祀盛况。碑刻,反映了济渎庙发展变迁的历史状况。还有一些诗文,祈雨、造像等石刻,包涵了济渎庙丰富的水文化、金石文化。
徘徊在济渎庙的古建和泉水之间,脑海中一直盘旋着这一样一个问题。济水从历史上看,其流量,流域和流程远不能与其余三渎相比,何故它的庙区规模,祭祀活动及影响远高于其他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唐代的李世民皇帝就提出了,历史上有名的“唐济渎问”就给出了回答。
唐太宗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读,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他认为济水不弃细微,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是其列为四读的原因。用今天的理念解读,人格化的表述济水被尊的原因为:封渎不在水的多寡,而在水品质的好坏。细微潜流却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有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此乃君子性格,民族精神。唐代白居易《题济水》叹!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称诸候。古人把济水列为诸侯待遇,足见对其的尊崇;济水以清名扬天下,穿黄河而不浑。《东原考古录》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从浊我独清,这种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约情操,是古代君子仁人追求的境界和修身的准则。白居易依仗临风,引颈独吟“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济水恩泽天地而不未闻达的秉性。谦逊、温和,有水利而无水害,与其它一些江河利害兼生,有时甚至害大与利相比,济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润泽万世,是正人君子。
拜谒济水,寻觅一段历史,见证一座水文化的宝库。
济水,一条人格化了的河流。济水虽然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它的思想品格永存,值得今人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