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集中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不但事关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且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近年来,陕西以改革创新为牵引,在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加快制度创新,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黄河流经陕西境内的流域面积约13.33万平方公里,中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90%来自中游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陕西必须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把制度创新作为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的关键抓手。
健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提升联防联治效能。陕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4年,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支持退耕还林、岸线整治修复等重点工程,鼓励重点行业企业通过碳交易、生态投资参与治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新格局,有力推动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与综合治理,夯实生态改善基础。持续优化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系统推进渭河、延河、无定河等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2024年,陕西111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陕西10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20年的4.39降至2024年的3.88,降幅达11.6%。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受污染耕地管控,结合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坚实支撑。
完善水资源管理与交易制度,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快建设规范高效的水权交易平台,探索跨省区、跨行业水权流转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优化水源配置。加强水资源精细化调度管理,统筹推进引汉济渭、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绿色生产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绿色供给能力。以榆林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牵引,推动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供给能力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陕西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00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陕西风、光、水合计发电装机容量5435万千瓦,占比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延安原油储备库及配套设施项目加快推进。
壮大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优势。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组织校企“揭榜挂帅”,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24年,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7.2%、36.7%、13.9%,绿色产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2024年9月,光子、氢能、智能网联等首批6个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正式亮相。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拓宽转型支撑渠道。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探索省级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制造、节能降碳、生态修复等领域精准配置,加大绿色发展金融支持。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陕西既有以西安为代表的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又有广阔农村腹地和资源型城市支撑,必须以改革创新破除城乡融合发展壁垒,推动要素畅通、服务均等、产业互补,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增强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构建梯次发展体系。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创新策源地,全面增强关中地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新高地。引导榆林、延安、渭南等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建立更紧密的产业协作和要素流动机制,形成梯次分工、互补发展的城市群体系。
发展乡村绿色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广“美丽乡村+绿色产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光伏农业,做强苹果、猕猴桃、奶山羊等特色产业链。2024年,陕西苹果、猕猴桃全链产值分别达到1400亿元和202亿元,果业增加值在一产增加值中的占比超29%,成为陕西覆盖区域最广、联农带农最紧、增收贡献最大的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农村数字经济示范区,推进“数商兴农”和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带动乡村电商、休闲旅游、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2024年,陕西实施17条稳就业、8条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43.4万人,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
陕西日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8/14/content_91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