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力度
农业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产增效,水浇地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旱耕地组装配套蓄水保墒、集雨节灌、探墒播种等技术措施,提高降水利用效率,选育推广一批节水抗旱新品种。
“农业一直都是用水大户,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不仅导致水资源浪费,还会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破坏。”省政协委员、陕西蔚蓝节能环境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伟说,目前,我省农业生产中的用水用肥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传统的灌溉方式多是采用泛灌、漫灌,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一些新技术的实际推广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他建议,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肥技术,通过配套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提供贷款担保等政策,降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成本和风险;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技术改进和创新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积极扩大节水耐旱作物种植比例,加强重点灌区的灌溉用水精细化管控,普及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业灌溉由“浇地”向“浇作物”转变。
加强再生水回用
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
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印发的《推进重点城市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6年,再生水利用率目前低于30%的城市,在原基础上提升20个百分点;利用率目前高于30%的城市,在原基础上提升10个百分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再生水的有效利用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省政协委员、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总经理刘小强说,但由于政策衔接不紧密,一些处理后的污水无法被认定为可再生水,一般只能通过直排方式处理,无法再生利用。加之全省再生水管网规划滞后于园区及涉水项目建设,同时也没有明确再生水利用的具体“时间表”“任务书”,导致我省再生水回用力度不够。
他建议,要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再生水回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为各地市非常规水源利用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加大再生水利用在用水总量和节水效能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强化目标刚性约束与责任考核;利用“两重”“两新”政策,鼓励支持水处理企业完善再生水回用设备建设;加强对老旧城区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和升级,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在省市工业园区、城市新区等重点区域率先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建立一批中水回用示范项目,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企业和单位开展中水回用。
加强节水宣传
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
2025年3月1日,《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条例》的起草参与者,西安理工大学教授、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生态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记伟说,作为国务院《节约用水条例》实施后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指出要加强节水法律法规、节水知识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节水知识和技能,增强全民节水意识,促进形成自觉节水的社会共识和良好风尚。
朱记伟建议,要持续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升居民节水意识,进一步规范用水行为。尤其在城市生活用水管理方面,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实施水资源严格管理及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用水浪费。
校园是公共用水大户,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299所,如何加强校园节水?朱记伟建议,要在校园建设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将节水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制定校园节水规划,实施贫困地区学校水质提升行动、节水型校园创建行动以及高校合同节水项目,开展丰富多样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师生的节水意识。
他还建议,积极开展“节水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充分利用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各类新媒体加强宣传,让公众了解水资源的稀缺性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自觉树立节水优先意识,形成人人惜水、爱水、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界导报:http://paper.gjnews.cn/pc/content/202507/23/content_6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