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块被山河雕刻的土地。秦岭的云雾,黄河的奔流,汉江的碧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勾勒出三秦大地的独特脉络。
2000多年前,郑国渠的修建,让关中地区成为“天府之国”。如今的陕西,正奋力编织五纵十横现代化水网。从“善治秦者,必先治水”,到当前引汉济渭国家战略水脉枢纽如火如荼建设,在推动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实施的道路上,陕西始终将水库移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用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因地制宜,靶向发力,持续推动水库移民高质量发展,谱写出一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斗赞歌。
水库移民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陕西省移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8万元,较2005年增长11.5倍,移民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创新安置路径 筑牢安居底线
陕西共有84万水库移民,涉及106座已建成大中型水库和40余个在建拟建工程。
多年来,陕西省水利厅全面落实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构建“法治筑基、精准施策、产业赋能、生态宜居”的“四位一体”移民工作模式。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将移民规划融入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等战略;制定《陕西省水库移民工作监督检查实施细则》,构建“前置审查+动态优化+全程监管”的闭环体系……为保障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陕西因地施策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成效显著。
同时,省水利厅推动移民政策精准落地,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制定《陕西省小型水库移民安置管理办法》,全面落实“三公开两复核”的实物调查机制,“多线闭环”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移民群众为工程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要把每一笔补偿都精准发放到他们手中,该享受的权益一个都不能少。”陕西省水利厅工程移民处处长陈建平说。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陕西坚持“有土安置”为主,探索“分类安置+产业前置”“以林补地+产业融合”等多元化安置方式,保障搬迁工作平安稳妥。
“选址、建房、环境治理等环节,我们全程参与,每一步举措都落实在大家心坎上,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美丽家园。”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63岁的移民群众王玉田满脸笑容。在引汉济渭工程集中搬迁过程中,当地让移民群众全程参与安置选址和规划,建成了梅子集镇、五四、月河等一批兼具生态与产业功能的高标准有特色的示范社区,成为全省安置标杆。
如今,从汉水之滨到渭河两岸,从秦巴山区到黄土高坡,4000多座移民村庄80多万水库移民的脸庞上,不再是故土难离的淡淡乡愁,而是美丽宜居、丰收富饶的幸福与憧憬。
打造宜居乡村 绘就幸福图景
“赵渡的花,严通的草,这里的环境能养老……”4月的清晨,在大荔县赵渡镇严通村村口,村歌嘹亮,旋律动人。不远处,占地5平方公里的严通黄河生态文化园内,孩童在宽敞的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老人在凉亭下棋谈心,一条条平坦的村路,一栋栋崭新的民居,无一不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
“我们村共有420户1780人,全部都是三门峡水库移民。”严通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翻看着村里泛黄的老照片说,“从前的村居环境,只能用脏乱差形容。”
2013年开始,在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帮助下,严通村村集体带领村民拆除违规建筑和280多个旱厕,修建了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由此开启了蜕变之旅。随后几年时间,一个个后扶项目落地严通,村里的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移民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在严通村村支部的墙上,一张硕大的“全家福”高高挂起,照片上1000多名村民笑容洋溢,这是严通村每年组织村民大合照活动的印证。除此之外,严通村还修建了文化长廊,组建了秧歌队,定期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和免费为老人理发、拍照等公益活动。2017年,严通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渭南市大荔县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被评为“十大中国最美小镇”,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
陕西省水利厅在水利部指导下,以“能发展”为基本要求,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移民示范村建设为引领,大力开展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持续推进美丽移民村建设,先后建成656个生态宜居、生活美好、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美丽移民村。
与此同时,为让移民群众传承“乡愁基因”,以文化凝魂聚力,省水利厅大力实施移民记忆工程,开展“文化融入+文明实践”行动,完成水库移民志陕西分册编纂工作。在移民集中安置区,一座座移民村史馆逐渐建成,诉说着一段段值得歌颂的移民迁徙故事。
赋能产业发展 激活致富引擎
暖春时节,万物勃发。走进大荔县官池镇石槽村移民帮扶车间,机器轰鸣声中,输送带上一个个色泽鲜艳的红萝卜被工人打包装箱,两三天内就能出现在各地群众的餐桌上。车间四周,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清洗、分拣、装车等工作。
“我们车间里的工人,一多半都是移民群众,大家都来自周边几个村子。现在是红萝卜收获的季节,再过两三个月,冬枣也到了采摘期,种植户们收益不错,我们一年到头也都有活儿干。”石槽村移民刘桂殷说,过去她要照顾家中年幼的孩子,没办法种植作物和外出务工。如今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天能赚100多元。
据了解,大荔县是三门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县,也是陕西最大的水库移民安置县。10多年来,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推动下,当地移民部门带领群众发展种植业,如今已形成成熟完备的冬枣、红萝卜、花生、黄花菜等多品种作物种植体系。其中,冬枣种植作为全县支柱产业,已发展42万亩,2024年总产量73万吨,总产值102亿元。
要让移民群众住进“安乐窝”,更要迈上“致富路”。
近年来,陕西省水利厅以产业培育提升移民致富造血功能,通过“企业+移民”“合作社+移民”等多种方式,实施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产业贷款贴息等项目5413个,培育孵化2654个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移民发展现代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休闲旅游、新型服务业,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荔冬枣、临渭鲜食葡萄,西乡、紫阳、岚皋三县茶叶等移民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带领移民群众紧跟市场脚步,成为致富带头人。移民人均收入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99.2%。
“要根据时令、雨水、土壤肥力等因素,酌情使用肥料,比如说现在这个阶段……”在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王里渡村村广场,由当地水土保持与移民工作中心组织的种植培训会正在火热进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宏建,聚精会神地给村民们讲解小麦和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注意事项。
“我也是三门峡水库移民的其中一员,从小跟着父母来到这里定居,能为群众增收致富出一份力,我感到无比自豪。”张宏建说。
要激活移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根本在于让移民群众掌握致富本领,实现可持续发展。
陕西指导各县区结合市场需求和移民群众意愿,开展作物种植、烹饪、电焊、家政服务、特色小吃制作等相关技能培训,年均培训2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移民劳动力的创业就业能力,掀起移民群众学技能、懂技术的热潮。全省水库移民与当地农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把从“搬得出”到“能致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陕西答案。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动古贤水利枢纽等40余座大中型在建、拟建水利水电工程的3万余名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用真情托起移民群众‘稳稳的幸福’,以汗水浇灌移民安居的幸福花园。”陕西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郑维国说。
中国水利网:https://www.chinawater.com.cn/dfpd/sxzq2024/sqss/202504/t20250415_106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