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北内陆腹地的陕西省,虽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但水资源紧缺一直以来制约着发展。近年来,陕西省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坚持“制度革新—精准施治—科技破局”多管齐下,在三秦大地铺展出一幅现代治水图景,为西部干旱地区蹚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新路径。
制度之锚定乾坤
陕西省出台《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相继印发《关于建立与人口和产业布局相匹配的水资源配置机制的意见》《陕西省加强地下水保护管理工作若干措施》等纲领文件,将节水优先镌刻进法治轨道,构建精准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四梁八柱”。
此外,陕西省积极创新搭建专项融资平台,通过“节水贷”撬动社会资本,用于农业节水灌溉、节水产品研发和制造、中水再利用、工业节水等产业。并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建立计划用水单位台账,实现了全省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精准之刃破困局
陕西是农业大省,面对农业用水占比超60%的结构性矛盾,陕西聚焦节水控水,积极推广农业节水增效新模式,在子长市、洛川县、富县等地实施省级节水示范创建项目,示范推广水肥一体、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节水技术。以“粮食安全”为立足点,在全省加速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通过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陕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6,用水效率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在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的集中控制室内,一块约18米长的大屏上动态显示着厂区机器运行的数据。公司总经理何昭林介绍:“公司生产用水全部采用再生水。不仅如此,我们还实现了‘废水不外排’,热电厂里产生的废水通过工业废水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实现废水全部回收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浪费。”
工业是经济“压舱石”,也是节水“排头兵”。陕西省严格用水定额执行,从严核定规划和建设项目取用水规模,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园区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升级,持续提高工业水效;实施合同节水,吸引投资用于工业水源置换替代、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同时,陕西省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及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配置试点建设,加强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节水型高校建设,努力构建全社会节约用水新格局。
科技重塑水生态
阳春三月,在陕北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内,一片片山地苹果萌动着生机与活力。一条条施肥送水一体化的滴灌带浅埋其间,为农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
近年来,陕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科研优势力量,积极开展黄土高原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攻关,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的“旱地绿色智慧集雨补灌技术”,有效解决了旱作农田“卡脖旱”“救命水”等制约农田产能提升的瓶颈性问题,增加了旱地农田粮食产能。该技术先后在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榆林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子洲旱作农业示范园)等进行示范应用。近三年累计示范应用56.85万亩,较旱作作物平均增产24.0%~159.8%。同时,由其衍生的“旱作农田拦提蓄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该技术应用后,延安市苹果亩均增产480公斤,增产率达24%,亩均增收4800元。”陕北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宋小林说。
目前“四位一体”(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蓄水+膜下滴灌补水)集雨补灌技术已在黄土高原推广超过17.3万亩,“秋雨春用,丰雨旱用”的创新模式逐渐改变着陕北地区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从制度铁律到科技密钥,从农业革命到工业涅槃,陕西的节水实践已超越技术层面,升华为发展方式的系统变革。在这场关乎永续发展的节水攻坚战中,三秦大地正以“四水四定”为纲,在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的交响中,重塑人水共生的生态伦理,在黄土高原书写新时代的治水华章。
中国水利网:http://www.chinawater.com.cn/df/sx_19471/202504/t20250403_106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