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澄城大地生机涌动,长宁河流域的荒坡上,数百名施工人员挥锹培土、扶苗填坑,一株株油松、白皮松幼苗挺立在春风中。
“过去雨季山洪裹着泥沙冲毁农田,如今给荒坡披上‘绿甲’,水土守住了,乡亲们的饭碗也端稳了。”陕西省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工会主席周常发望着绵延的生态防护林带感慨道。作为全县“全流域规划、分段治理”战略的重要实践,这场以生物措施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攻坚战,正重塑着黄土地上的山水肌理。
施工人员把树苗装进背桶,背到山坡栽植
生物屏障锁泥沙
作为洛河一级支流,长宁河承载着澄城县10余万群众的生存命脉。因流域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年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500吨每平方公里,下游千亩良田屡遭泥沙侵袭,全流域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在安里镇义南村施工现场,70余名技术工人正开展“春季大会战”。技术员曹火青坡上坡下忙碌不停:“从黄龙山精选的带营养钵松树苗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每株苗木都严格按照‘放线—挖坑—栽苗—浇水’的程序,和‘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规范栽植。”据澄城县水保站站长魏王敏介绍,目前长宁河上游段良甫河、鲁家河流域治理已完成,下游段义南流域治理正在抓紧实施,已建成水保林3280亩,配套道路绿植8.0公里、植物护坡13.46公里,形成层层设防的生态过滤网。
工程织网护清流
在王庄镇鲁家河村,新筑的生态滚水坝横卧沟道。
“通过对坝体进行加高加宽加厚,既能滞洪沉沙,又可蓄水灌溉农田。”项目负责人周常发对鲁家河流域治理工程了如指掌。
鲁家河是长宁河的一级支流,位于长宁河上游。2023年8月,澄城县启动鲁家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除建设滚水坝外,还修建沟头防护工程5.43公里,通过布设太阳能杀虫灯和垃圾桶,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治理面源污染面积32.64公顷。
澄城县通过构建“坡面—沟道—岸线”三级防护体系,不仅提升了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减少农药化肥对河道水体的污染,有效改善水环境,流域水质已从Ⅳ类提升至Ⅱ类标准。
生态红利惠民生
“这是今年新栽的连翘,目前正在示范推广阶段。”在安里镇义南村,看着被平整过的荒坡上,新栽植的不到1米高的小苗,澄城县水保站党支部副书记杨秀丽说。
2022—2023年,澄城县水保站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对市场进行了多次调研,发现连翘根系发达,繁殖栽培容易,不仅能防治水土流失,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此,澄城县水保站创新“治理+产业”模式,在王庄镇、安里镇和交道镇试点推广连翘种植。据杨秀丽介绍,目前澄城县在项目区已栽植连翘13.1万株,到今年年底,将栽植28.57万株。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区可发展相关产业,带动连翘加工,打造特色景观,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我们计划三至五年实现‘治理一条流域,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魏王敏说。
山风掠过新植的防护林,松涛与流水和鸣如诗。从满目疮痍到层林叠翠,从浊水横流到清波荡漾,澄城县以系统思维推进小流域治理的实践,一幅“水养山、山涵水、民护绿、绿生金”的可持续发展画卷正在古徵大地徐徐展开。
中国水利:http://www.chinawater.com.cn/df/sx_19471/202503/t20250319_106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