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陕西粮食主产区,境内建有大型灌区8处、中型灌区44处。近年来,渭南市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深入实施粮食安全灌溉工程,高质量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陕西粮仓”。
一是高位推动提速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调研水利工作,对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灌区助力粮食增产丰收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分管领导通过现场督导、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堵点难题,有力保障现代化灌区建设稳步推进。水利部门组织优选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高效编制现代化灌区建设方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规范施工建设程序,全力保障灌区工程质量。“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12.34亿元,对17处大中型灌区开展现代化改造,累计衬砌渠道463.17公里,改善灌溉面积96.4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73,潼关县被水利部列入首批全国深化农业水权改革试点县。
二是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牵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全市424.14万亩改革实施面积实现应改尽改,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大型灌区亩次灌溉水量较改革前下降8%,浇地费用减少10元,年节水3850万立方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渭南召开全国调研座谈会,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扎实推进标准化管理,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灌区泵站建设通过水利部第一批标准化管理评价,石堡川水库等6处灌区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管理示范灌区,以点带面促进全域灌区管理水平提升。大力推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相继建成东雷抽黄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平台、东雷二期抽黄灌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涧峪管理平台,集成水量自动采集、监控图像实时上传、泵站运行状态展示等功能,初步实现灌区管理由“人工管理”向“智慧管控”转变。
三是精准保灌提高粮食产能。组织大中型灌区在灌前与灌后,针对骨干建筑物、泵站等重点部位,扎实开展“三修两清一绿化”和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全力确保灌溉期间供用水安全。密切关注农作物时令用水需求,适时进行抗旱灌溉,组建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等,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群众科学灌溉、节水灌溉,加强渠道行水期间安全巡护管护,并为行动不便且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提供浇地帮助,切实做到供水到何处、服务就到何处。纪检部门同步狠抓水费廉政建设,让群众用放心水、缴明白钱。各类灌溉工程年均灌溉农田850万亩次以上,粮食生产的“压舱石”作用得到充分彰显,为全市粮食总产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四是党建引领提聚灌区活力。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扎实开展“站岗守阵活渭水、紧跟旗帜谱华章”“三学三抓三保障”等系列党建主题活动,引领干部职工筑牢基层组织堡垒,凝聚合力推进灌区事业高质量发展。常态化组织开展机电泵站、渠道管护及灌溉水量调配等技能培训,成功承办全省水利行业泵站运行工和渠道维护工技能竞赛并包揽泵站运行工前6名、渠道维护工前3名。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灌区文化,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获评陕西省水情和市级党员教育基地,长篇小说《黄河西流去》出版发行,电视剧《大河之歌》、电影《水往高处流》融入区域灌区元素。加强基层站容站貌建设,优化灌区生产生活环境,基层干部职工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扎根灌区、服务“三农”的干事创业热情和动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