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中国,再没有一条大河是这样以沟通天地的姿态奔涌而来,却最终以母亲的柔情温暖了最美的中国。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走近黄河、了解黄河、保护黄河,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民族血脉的找寻与守护。
2020年8月,陕西日报黄河流域全媒体行动启动。活动由社长担任总策划,4位总编、副总编带队分4路共计40余人,分别采访了黄河沿线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近一个月的采访,每个团队都碰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有高原反应、有高温酷暑,甚至是洪水和疫情……但大家克服一切困难记录下了最精彩的黄河。截至目前,全媒体平台推出近200个新媒体产品,阅读量近4000万次。
天下黄河,黄河天下。
在黄河5464公里的奔流中,我们看到黄河源头的满天星辰,也看到黄河入海口喷薄的日出;听过黄河岸边的敕勒歌,也一同唱起黄土地的信天游;翻过红旗漫卷的六盘山,也走过沙漠边的无定河;我们看大河蜿蜒,也看大河奔腾,看大河上下是中国之中的气壮山河。
从巴颜喀拉山的涓涓细流到“百川之首”“四渎之宗”,泉水从远古洪荒的时候就汩汩地流动,冲破了寂寞和原始的禁锢,造就了一泻万里的江河奔流。于是,有了女娲捏成的第一个人,有人写出的第一个字,有字连成的第一首诗;于是,一条大河开始了中华大地上百万年的舞蹈,成就着一场从未谢幕的沧海桑田。
“黄河远上白云间”。
在一代代的寻找中,人们都相信黄河来自天空之上、白云之间。是的,世人都把黄河比作巨龙,东方的巨龙定然来自天上。
黄河到底是什么样的?大河之源的人相信黄河一定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否则怎么会有宛若繁星一样的湖泊静静地躺在玛多的草原;黄河入海口的人们认定黄河一定是大地上的生命树,否则怎会随着潮汐呼吸。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每一弯都是温柔的摇篮,摇出了中国人最久远的乡愁;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每一弯都是天地之舞,舞出了不一样的山河故事。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几乎都是被水浸亮的;人类灵与骨的坚韧不拔,也是被水磨砺的。
黄河桀骜,用浩浩荡荡的巨浪劈开重峦叠嶂成就了盖世英雄;黄河炽烈,用排空浊浪藐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让历史的河畔回荡着大河之声。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那是黄河留下的悲歌。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
黄河剥夺着土地的欢乐,所到之处一切都淹没在滔天巨浪中。她曾撞击了无数岁月,撞碎了家园和船舶,也撞出美丽的中国。
人们哀叹黄河的无情,人们感慨黄河的浑浊,可谁又知道这黄沙裹挟的荒山秃岭,这伤痕累累的千沟万壑,正是我们自己在无限的索取中留在大河上下的累累伤痕。曾经的周原“堇荼如饴”,曾经的秦岭“山林穷谷”,曾经的太行“松柏丸丸”……
千年之后,失去绿色的黄河,卷着沉重的泥沙,奋力弹奏着一曲古老而苍凉的哀歌。曾经,她把16亿吨泥沙拖到了两岸,她高悬着身体淹埋荣耀和骄傲。有人说,黄河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黄河挟带着天上之水,地上之沙,带来岌岌可危中的希望,带来奋斗者粗粝的双手,也带来苦难的脚印踩下的坚毅。
70多年,黄河岁岁安澜;70多年,黄河输沙量减少到3亿吨。这是黄河儿女对母亲的承诺,三北防护林,在中国42.4%的国土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色长城;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万家寨……黄河干流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将黄河泥沙步步沉淀;在黄土高原已有5.9万座淤地坝建成;陕西更是把绿色的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黄河两岸的绿色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有人搬出了黄河的源头留给这里一片绿色的草地,有人凿冰种树护住每一棵绿色的希望,有人用一生去治理沙漠换来绿水青山。
于是黄河更加伟大了,伟大到世界惊奇,因为她接纳了生存和死亡的命题,她磨砺了一身傲骨,却不忘几世的柔情。天空、草地、森林、湖泊和满怀热爱的人们成就着大河奔腾最初的模样。
黄河之魂是瑰丽的,否则女娲怎会在这里捡起七彩的石头修补苍天;否则仓颉造出的字怎会穷天地之变化;否则湟水峡谷唱出的“花儿”怎么就是“少年”,仰韶的彩陶上又如何烧出迷人的笑脸。
水是柔软的,但黄河之魂却成就了黄河的铁骨铮铮。当红军和黄河一起走过草地,那泥泞的沼泽陷下了肉体却矗立起丰碑;当红旗和黄河一起北上,百转千回却成就了一片红色土地;当黄河在咆哮,黄土上诞生了一个有尊严的中国。
黄河不语,千载万年,背负着沉甸甸的富足和贫穷,繁荣和衰败;黄河奔腾,日日夜夜,中华文明在她身边生生不息,终于东方大地上,生长起一个浩然的魂魄,站立起一个坦荡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