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水保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水保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水保资讯
秦岭: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祖脉·中华文化象征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0-05-28 16:13:37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为什么说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为什么说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何当好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约请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地方领导展开三方会谈。

为什么说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

李瑞农

        狭义上的秦岭,是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至嘉陵江,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4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是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为华夏文明的祖脉。广义上的秦岭,则西起昆仑,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桐柏山、大别山,横贯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名响天下;唐代大诗人王维笔下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的终南山,以及华山、太白山,都是其主要山峰。

        摊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秦岭横卧中华地理版图的中央,北接黄土高原,南握四川盆地,不仅以地理位置,更以显著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和地理标志。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作为南北100—200公里的山形地带,在中国地理上的意义十分重要而特别。北方南下的寒潮被秦岭所挡,不易南下,东南方向北上的暖湿气流被秦岭阻碍,湿润气流不易北进,使得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有干旱和霜冻,但另一方面又让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秦岭南北温度、气候、地形特点迥异。一面是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一面是暖温带气候,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一面多雨,是湿润区,常绿阔叶植物占主导,一面多雪,是半湿润区,落叶阔叶植物为主。

        之所以说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因以秦岭为界,形成了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以南为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渭河、汉江、嘉陵江、洛河等。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的鸟鼠山,流经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汉江则是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由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向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嘉陵江则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由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洛河则是陕西省内长度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

        从河流分布上看,秦岭水资源储量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1/3、陕西水资源总量的一半,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储量182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总量的58%,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每年可向北京、天津等地供水100多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坡水资源储量约40亿立方米,约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地,也是西安市等主要的水源区。据统计,从2014年12月12日至2019年12月初,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提供了258亿立方米的水,缓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供水问题,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在受水区供水安全、水生态保护、地下水超采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以上,沿线直接受益人口超过5859万。

        秦岭还不仅仅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野生动植物的宝库。秦岭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和保障,能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调蓄洪水、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秦岭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生长提供了沃土和自然环境,秦岭山地南北在地理气候和自然因素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也造成了植被、动物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类不同种类的植被、动物可以在同一座山中扎根、立足,因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秦岭是温带植物的物种基因库,也是“天然药库”。朱鹮在世界其他地方几近绝迹,我国鸟类学家却在秦岭发现了7只,并成功进行人工繁殖、野外放养,如今野外的朱鹮已经超过600多只,它们是秦岭7只朱鹮的后代。秦岭熊猫种群是地球上仅剩的熊猫种群,大家喜爱的大熊猫就源于秦岭大熊猫。秦岭也是当今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巴山的木竹和秦岭的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竹笋和竹茎。与朱鹮、大熊猫一起被称为“秦岭四宝”的金丝猴、羚牛也在秦岭山地栖息繁衍。因此,秦岭是众多的野生动物以及数目繁多的野生植物共有的家园。

        但是,由于前些年过度开发,秦岭天然植被大面积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后,秦岭北坡的八成河流成为间歇河;原始天然林保存较少,森林资源林分质量较差,生态系统成分单一,存在较大面积人工落叶松林植被,不利于珍稀动植物生存与繁育。再加上矿产资源开采等大规模人类活动威胁着秦岭生态环境安全,加剧水土流失。旅游资源甚至房地产的无序和过度开发对秦岭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极大威胁和破坏。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秦岭生态卫士,守护好我国这一宝贵的中央水塔。

(作者为中国环境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

如何理解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王学斌

        古往今来,山脉作为国家的精神标识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众所周知,中国名山众多,各有千秋。位于华夏腹地、界分南北的秦岭,又有着极其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之于我们民族、国家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显著地位。

        何为“祖脉”?简言之,它犹如万流之源,绵延不竭,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莽莽秦岭,人文悠悠。距今115万年前,蓝田人已在山谷间繁衍生息,此后半坡人、郧西人和仰韶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人类在此聚合交融。恰如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指出的,从宝鸡一直延伸到伊洛之间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起源最主要的区域,多元却又统一的中华文化基本就是沿着秦岭北麓展开。

        经年累月,传说流播。华胥氏在此建国立邦,繁衍子孙;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结绳记事;女娲氏在此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神农氏在此尝尽百草,教民农耕;轩辕氏在此征伐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礼作乐,天下归心;老聃在此出函谷关,留《道德经》……《尚书》有云:“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民族就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悄然孕育、渐成规模。

        一座山脉,半部国史。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63年,秦文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之后数百年里秦国人依凭秦岭庞大富饶的身躯不断开疆拓土。“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秦王嬴政更是一扫六合,统一中国,称皇帝,设郡县,修长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政暴虐,天下再乱。起义军领袖刘邦意识到“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于是入主关中,与百姓约法三章,终底定四方,建立西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融合与动荡持续了400年之久,直到公元618年唐王朝的建立,才结束了这一旷日持久的乱局,从而迎来了史上少有的盛世。无论江山如何鼎革变幻,秦岭依旧大爱无言,默默地为一个个朝代提供滋养与屏障。

        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兴衰荣枯,西安也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迹最丰富的古代政治中心。这里承载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坚实、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民族对共同起源的认知和根基情感的认同。

        何为“象征”?概言之,它仿佛群峰之首,巍然矗立,代表着文化的厚度,文明的高度,精神的温度。壁立千仞,基础必固。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周人不断探究天人之际,制定周礼,“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从吉、凶、宾、军、嘉的礼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皆有相应的仪节规定,礼仪活动已经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渗透到中国人血液当中。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遂蔚为大观,盛极一时。终唐一代,佛音悠扬,先有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于秦岭山岚雾霭之中潜心翻译,为后世传下佛经94部,总计300多万字。此后高僧辈出,流派纷纭,汇聚为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除却经典,更有诗篇。王维在辋川隐居,描绘出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景象;韩愈遭遇仕途贬谪,发出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喟叹。文学史上总不乏秦岭的踪影。降至北宋,关学兴起,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后世无数读书人为苍生社稷殚精竭虑。

        山不厌高,有容乃大。秦麓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构成了一个庞杂多元的文化系统。游牧文明曾长期在这里存在,秦国崛起后便开启了长达2000多年的农耕文明时代。关中文化是其底色,巴蜀、荆楚、中原、西域等文化类型为这里增添了缤纷多彩的色调,共同描绘了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卷,彰显出一种成熟文明的博大、包容与高明。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源头与骨架,秦岭的地位不可撼动。

        山之大者,精神长存。名山哺育人类,人类赋予其精神内涵,古今概莫能外。秦岭涵养万物,中国人受其启示,提炼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式价值追求;儒学在这里跻身庙堂,道教在这里发源兴起,佛教在这里祖庭遍布,这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最生动展现;一代代中国人在秦岭生老病死、兴家建业,薪火相传、奋进不辍,“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千百年来,秦岭如同一位智慧长者启迪与护佑着中华民族。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慎终追远,不忘祖脉,应满怀温情与敬意地悉心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那座不朽的“秦岭”。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

怎样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崔孝栓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事关生态环境大局。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要将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践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理念,树立生态优先意识,扛实监管责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真正让大山大绿成为百姓美好生活的支撑点、转型发展的生长点、展现县域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彻底整治环境突出问题。今后,需深刻汲取以往的教训,全面夯实党政同责责任,聚力攻克重点难点问题,切实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之外,还要打好青山保卫战。具体地说,深入开展铁腕治霾行动,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以上。认真落实“水十条”、河长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集镇村庄等污水处理工程,确保出境水质持续达标。持续开展“五乱”治理,严厉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查处违规供地、批建分离、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法行为,严厉整治在河道、水源地保护区等采砂、取石、取土等行为,不断提高环境管控水平。全面加强日常监管和跟踪问效,对已完成的整治任务再次开展“回头看”,不折不扣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环保巡视、“回头看”、审计、信访投诉以及上级环保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专项执法检查、督查反馈的各类问题整改,清单式管理、销号式督查,确保清仓见底。

        始终坚持结果导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紧盯不放、常抓不懈。需坚持推进系统保护,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健全完善森林防火、扑救、指挥体系,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深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回头看”,扎实推进脱离实际造景造湖专项整治,不断改善水源地水质。不断加大修复力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加大植树增绿力度,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切实抓好城市集镇、工矿废弃地、破损山林林地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继续落实好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科学推进沟域水土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水土流失,织密织细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河长、路长、田长、网格长、大气联防联控等机制,不断充实完善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网络,夯实五级网格员监管责任。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快修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划定“三区三线”工作,围绕项目立项、产业准入、日常监管、责任追究,构筑最严格、最严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治体系。

        始终坚持发展导向,全力推进绿色循环崛起。坚持并落实好绿色循环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的绿色含金量。坚持运用先进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提升矿产、钢铁等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生态工业。坚持运用生态标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县域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农业。坚持按照“旅游+”模式,积极开发生态观光、特色民宿等特色旅游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生态型文化型旅游业。积极引导绿色理性消费,大力推广具有县域特点的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支持绿色包装、共享包装、绿色物流发展。鼓励绿色生活,持续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倡导低碳环保出行,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始终坚持责任导向,全面夯实监督管理责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统筹安排、周密部署,整合力量、加快推进。必须强化秦岭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工作责任,党政主要领导全面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尽主责,其他领导配合抓、担同责,定期研判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构建条块结合、权责明确的责任体系。科学统筹部门执法力量,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形成协作配合、协调联动的大保护格局,加强秦岭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宣讲,广泛开展“牢记嘱托,守卫秦岭”和“当卫士我先行”等秦岭生态保护志愿行动,营造全社会关心秦岭、保护秦岭的浓厚氛围。严格终身追责制度,对生态环境保护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对问题整改不力、未见成效,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情况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纵深推动的治理局面,全面提升守卫秦岭生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为陕西省柞水县县长 )

[打 印] [关闭]
 
热点信息
陕西水土保持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0202000160
地址: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710004  电话:029-61835268  邮 箱: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