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循总书记足迹,看汉水文化传承(二)

来源:刘璇 李春红 严婵      发布时间:2023-08-25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总书记在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考察时强调,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

天汉湿地公园,这一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河流型湿地公园,正是陕西省落细落实汉江流域生态保护,推动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缩影。

护一江清水

水是湿地的灵魂。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及其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汉中境内有各类湿地58.9万亩,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涵养着30%左右的安全水资源。  

近年来,汉中严格依托五级河湖长制,系统推进汉江综合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产业限制等举措,持续对绿地水面、生态河堤进行监控维护。汉江汉中城区段设置了雨污分流系统,生产生活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雨水形成的地面径流,经湿地公园绿地系统净化过滤,再排入汉江。在消灭黑臭污水的同时注重蓄水留水,加强水源涵养,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样板。

近十年,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保证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水清岸绿的汉江福祉。

建良好生态系统

天汉湿地公园是中心城区和汉江交界的生态敏感区。在治理过程中,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公园利用河中沙石堆砌成岛屿、洼地作雨水花园、滩地开辟成亲水溪流、涉水搭架木制栈道,因势造景;在生态修复上,利用海绵城市的透水建设理念,最大程度保护原生态群落,减少人工痕迹,大量培育种植本土植物,恢复水生态多样性,大力推广低碳建设理念。

如今,天汉湿地公园“坐拥”6.5平方公里自然水域面积、132万平方米生态湿地,岸线道路总计20公里,景观栈道6.2公里,生态岛屿219座,成为多彩斑斓的“物种天堂”,目前已覆盖各类植物314种,鱼类30种、鸟类89种。

促绿色产业发展

汉江在治理过程中,坚决关停取缔各类可能造成汉江水质污染的工矿企业,全面遏制违法采砂。沿江打造23万平方米的天汉长街,既提升了汉中城区的“颜值”,又依托绿水青山‘孵化’出文旅产业,民宿、餐饮、学堂、书院等一批产业应运而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清晰的转化通道。同时,一江绿水带动了汉中特色体育产业(赛艇、皮划艇)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天汉长街年产值5亿元,已带动4000人就业,逐步实现着让“好水”变“活水”,实现从“花钱治水”到“湿地养民”。

传承汉水文化

2021年,天汉湿地公园已入选全国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公园紧紧围绕“汉水、汉中”的主题,结合汉中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在主要位置展示以“两汉三国”等为主题的浮雕壁画,“百汉大道”、古诗词石刻、水元素小品、水幕电影等集中展现了汉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汉江的生态魅力。

天汉公园汉水女神

天汉公园“水之源”雕塑群

天汉湿地公园葱茏的卷轴上,林田湖草城连缀成诗,一座公园,舒展画卷,串起了绿色发展的经济动脉,也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脉,成了市民有口皆碑的“幸福园”。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