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秦者必治水,善治秦者先治水,提起陕西水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中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最具代表性的灌溉工程遗产莫过于郑国渠,不仅如此,还有《伐崇令》《水部式》等水文化瑰宝相伴而生。如今,这些与水相关的文物与资料在陕西水利博物馆陈列展示,诉说着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治水文化。
走进陕西水利博物馆,历代引泾工程引人瞩目,秦代郑国渠、汉代白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代龙洞渠、民国时期泾惠渠,为我们讲述了两千多年的引泾灌溉发展史。目光掠过珍藏在展柜中一件文物——西汉时期的陶鬲,为我们讲述了第二代引泾工程汉白渠的故事。
这件陶鬲,出土于白渠取水口遗址处,取水口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在陕西水利博物馆西北5公里处。根据鬲足及其出土位置推测,这件陶鬲可能为实用器,或许为当时挖渠人生火做饭所用。
翻开史料不难发现,从郑国渠开始,关中人民世世代代都在竭尽全力争取水资源,为引泾工程而奋斗。《汉书·沟洫志》中记载:“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中。”汉武帝太始二年(即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修建白渠。其渠首在郑国渠取水口以上约1200米处,为石质河床,渠线较直,其设计和选址选线较之郑国渠更合理、科学。白渠采用淤灌的方式,“溉田四千五百余顷”,约31万亩,灌溉范围包括泾阳、礼泉、三原、高陵、临潼五县。
值得一提的是,白渠灌区在继郑国渠之后成为供应长安城数十万人口衣食所需的重要基地。《汉书·沟洫志》中还有一段歌谣是这样描绘白渠:“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从人们对白渠的热情颂词中可以看到其发挥的巨大作用。
除白渠以外,汉武帝不仅修建白渠,还兴修了龙首渠、六辅渠、成国渠与灵轵渠,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足见兴修水利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西汉以后,在发展关中经济时,历代均对白渠进行过整修和疏浚,唐代更是在白渠的基础上,发展了太白、中白、南白三条主干渠,灌溉面积超过万余顷。北宋时期,更是对白渠屡加修治,尤其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疏浚三白渠,使泾水由宋初以来溉田不足2000顷恢复至6000余顷。宋元明三代修建的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名称虽然不同,但皆循白渠之旧,仅在渠首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