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无定河的绿色守护

来源:张发民      发布时间:2018-05-07     
    在黄河众多支流中,无定河并不算大,无论是其流域面积、河流长度,还是平均年径流量,都不在“三甲”之列,只能算是一条极其平常的河。然而,这条并不算大的河,在古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在华夏社会变迁和人类文明进程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榆林人民的母亲河。
    无定河是一张弓,抗拒沙漠,守护绿洲
    有人说,无定河就像一张巨大的弓。的确,无定河从白于山北麓出发,沿着沟壑由南往北、自高就低一路低吟浅唱,唤醒同伴扩大势力,由涓涓细流逐渐形成汤汤河水,迎着鄂尔多斯高原的寒风,顶着毛乌素的风沙,携泥裹沙迂回前行,流淌进北方大漠。而后,她又折头向东、向东南,冲出沙漠,越过千千万万个丘陵沟壑、山头梁峁,百折千回,最终在清涧县河口汇入滔滔黄河奔向大海。一路走来,脚步时疾时缓,身躯时而苗条、时而宽阔。所过之处,生命被她唤醒,荒漠被她点绿。她491公里长的身躯,横卧在土黄与淡绿之中、蜷曲于沙漠与丘陵沟壑之间,其形态恰如一张巨大的“弓”。
    弓,最早是一种生产生活工具。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那时的人类使用弓箭主要是用来狩猎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考古界在无定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河南乡境内)发现了“河套人”遗址。根据年份测定,鄂尔多斯文化的人文始祖“河套人”生存年代距今约7万年至14万年间,最迟也在5万年以上。也就是说,在距今5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现代人祖先的活动。地质学界的观点也认为,3000多年前,这一地区“水草丰美”,这从匈奴政权大夏国开国之君赫连勃勃于公元413年动用10万民工兴建统万城时说的一段话就可以印证。他说:“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这里的“临广泽而带清流”指的正是无定河。如是,先民们原始渔猎生活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我们不妨大胆猜想,3万多年前古人发明“弓”的智慧是否会是受到无定河这张“弓”形的启示?
    弓,既是狩猎生活中的工具,更是部族冲突、族群战争中的兵器。在中华多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无定河一直是中原与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热土。战国时期,秦国大将蒙恬与公子扶苏率60万大军修干秦直道、筑长城抗击凶奴于此;北宋时,范仲淹与西夏军在此筑寨对垒……“弓”外是游牧民族,“弓”内是农耕民族。民族之间的战争,使无定河边经常血流成河、尸骨遍野,故有唐代诗人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壮诗句。战争,也是拉锯式的,有胜有负,有进有退。在这胜负之间、进退之时,便有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交融。思于此,我们无不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而感慨万千。
    打开无定河流域卫星图,我们会清晰看到,无定河两岸的颜色是有较大区别的,特别是在无定河的中上游段。河的北边,也就是左岸、“弓”外,虽然也有点点绿意,但那只是稀疏的沙柳和一丛一丛的骆驼草,剩下的就是满眼的黄白色,它会告诉你,这里是毛乌素沙漠。而河的南边,也就是右岸、“弓”内,土地相对要平整得多,颜色更加丰富多彩。秋季,这里有金黄的树、遍地的乔麦、绿色的土豆……正是无定河这张天然的“弓”,拒沙漠于外,掩绿洲于内。就连盛赞无定河“临广泽而带清流”的赫连勃勃,他绝对想不到,他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耗十多年时间所建的“统万城”虽然距无定河不公里远,因其在无定河的“弓”外,如今已被黄沙所淹没。如果当时的“白城子”能建城于河的右岸,历史肯定不会被改写,但那座雄伟的建筑也许要比现在的光亮得多。
    无定河造就了“塞上江南”
    无定河流域处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干旱少雨,四季刮风,流域内多年降雨量仅400毫米左右,而年均蒸发量却接近2000毫米,是降雨量的4-5倍可能还要多,多么严重的“入不敷出”,这对传统农业可以说是要命的。
    水是生命之源。兴水利、除水害是人们恒久的目标。生活在无定河流域的人们很早就在想法设法、尽可能多地利用无定河的水。
    无定河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要算修于无定河重要支流—榆溪河红石峡谷内的“广泽渠”。据资料载,广泽渠最初是在明成化八年(1472),由延绥(榆林城原称延绥镇)巡抚都御使余子俊、举人纪温主持开凿,引榆溪河水灌溉。到明万历二年(1574)渠被洪水冲毁,巡抚张守中又主持在红石峡石崖东侧的慈仁殿内“凿水洞为渠”进行修复。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渠“辄复淤坏”,知县黄照等又进行修复并“南拓15里,称广泽渠”。今天,在参观红石峡摩崖石刻时,就可看到悬崖上的那个输水“洞”。这个输水洞并不算长,但在当时可算得上“世界难题”了。要知道当时人们凿石开洞只能是“火焚水淬”,就是先在石头上架材火烧烤石头,待石头滚烫时,用冷水或醋再浇到石头上,使石头突然冷缩而裂缝,然后再用铁钎去撬。至于这个洞花费了多长时间,笔者没有调查过,但可用同时代在泾河上修建“广惠渠”的时长来粗略比较。
    泾河上的广惠渠,是明成化元年(1465年)初,副都御使项忠主持,在宋丰利渠和元王御使渠的基础上,将引水口上移,并要打穿小龙山、大龙山两处隧洞。两处隧洞长度不过400米,但“役者咸灯以入,遇石刚顽,辄以火焚水淬或泉滴沥下,则戴笠披蓑焉”(“重修广惠渠记”碑),渠道真正建成已到了成化十八年,工程前后历时近18年时间。当然,这17-18年时间里,官府要员换了好几任的,有的重视、督促的紧,进展就正常;有的因工程艰巨,且以工程不是由他发起搞的,所以就畏难、不重视,工程就时干时停、甚至彻底停工。这种人为耽搁的时间前后也有近8年之久。难怪项忠在其撰写的广惠渠“记事碑”中强调“莫以事不由己创而不加修葺焉”,这与今天我们强调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之决心相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前面的广泽渠,还是历时18年建成的广惠渠,余子俊都参与了。余子俊就是其中之一,他为提高隧洞开挖进度,曾在隧洞施工线上开竖井5个,以期增加同时施工的工作面,这正如同今天长隧洞施工中的支洞。当然,余子俊也没能完成广惠渠的施工,还是交给了他的继任者。
    无定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地貌,决定了流域内每个灌区都不会太大。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近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亲自调研无定河流域,规划了定惠渠、织女渠个灌溉工程,其中织女渠是灌溉面积最大的,她18公里多长的灌溉渠道,灌溉面积近1万亩。新中国成立后才修建的定惠渠、以及后来的第二定惠渠、绥惠渠等灌溉工程面积都相对较小。
    我因工作关系,曾在无定河的发源地—定边县呆过四年时间,真切感受过陕北气候和地貌的三个特征:一是风多风大。真切感受过“春季一场风,一直刮到冬”和“黄沙蔽日”的真实,完全理解杭天琪歌中唱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二是雨少强度大。定边全年降雨量也就340毫米吧,所以一年遇不到几场雨,在七、八、九三个月份里可能会有几场降雨,且暴雨偏多。三是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每遇暴雨,到处都是冲沟,这次冲沟在这里、下次冲沟又到了那边;坡地里,到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土蛋”(从坡上冲下的大土块,在较大地面径流中从上往下翻滚,有的越滚越大,有的直径近2米)。知道这三个特征地,就不难理解无定河也有恍惚都河、黄糊涂河和无定河之名了,就不难理解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来源区最大和年向黄河输沙量最大的支流。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和防洪安全问题,在无定河上游的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修建了多处拦沙水库。既是拦沙为主,发电、灌溉、养鱼等就成兼顾性的。建于内蒙乌审旗的巴图湾水库、靖边金鸡沙水库、新桥水库、无定河源区红柳河上的营盘山水库、以及在其支沟上建设的杨伏井、周湾、边墙渠、水路畔等多座库坝群。这些水库目前已淤积了80%左右,有的已几近淤平。人们在这些库内养鱼,淤出的土地种水稻等,巴图湾水库、金鸡沙水库水利风景区,也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无论是这些灌溉工程,还是防洪拦沙库坝工程,都是支撑无定河流域成为“鱼米之乡”、“塞上江南”的重要基础。
    无定河综合治理,支撑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无定河流域是国家规划的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无定河流域事关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春节刚过,陕西省政府就启动了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内容包括了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河道治理、湿地建设、防洪保安等各个方面。笔者以为,在实施无定河综合治理中,以下三个例子可以为综合治理提供一定借鉴和反思。
    榆林王圪堵水库为供水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圪堵水库是无定河流域最大的水库,也是榆林市最大的水库。因工作关系,笔者从开工到竣工期间曾多次到过该水库,对其情况相对熟悉和了解。水库大坝位于横山县境内无定河干流上,设计总库容3.89亿立方米,淤积库容2.0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1亿立方米,设计年供水能力为1.5亿立方米。最初确定的供水目标市场为榆横工业园能源化工业用水。但随着市场的波动和变更,目前工业园区用水量不大,已向横山县城开始部分供水。2017年7月底(绥德7.26大水后),榆林市委市政府已正式确定并紧急启动了王圪堵水库向子洲、米脂、县城三个县城供水工程建设。毕竟,保障居民生活有安全干净的水才是首要的。从以向两者用水需求分析,王圪堵水库有充足的水量保障榆林市一城(榆林城区)四县(横山、子洲、米脂和绥德县)居民生活用水,同时也足够保障榆横工业园区煤化工企业工业用水需求。
    榆溪河滨河公园建设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样板。金秋十月中旬,无定河水文化调研组成员在榆林市水务局同志陪同下考察了无定河支流榆溪河,重点参观了榆溪河综合治理项目之一滨河公园。这是2011年建成的一个开放式大型带状亲水公园和绿地公园,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平静的湖面波光粼粼,芦苇荡中曲水流觞、鸟儿欢唱,曲迴的观光桥上彩旗猎猎、游人沉醉,景观林疏密有致,和煦的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绵延起伏的绿草坪上,孩童在其上嬉戏玩耍……这一切,无不吸引摄影人端起“长枪短炮”只是个咔咔咔。
    “7.26”暴雨为防洪安澜提供了重要启示。2017年7月26日,无定河主要支流之一的大理河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洪水,绥德县城被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据了解,25日至26日凌晨,这一地区发生超强降雨,24小时降雨297mm。26日凌晨,大理河洪水流量达3160m3/s,是正常流量的近1000倍。洪水无情人有情,陕西省委省政府、省防汛指挥部、省水利厅及榆林市各级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抢险救灾工作迅即展开,基本保障了社会稳定和更大的灾害损失。自然灾害过后,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我们的城建规划是否合适?是否侵占了原本是洪水的“通道”?淤地坝是否可以作为供水备用水源,只能作为供水源时,它的必要设施和标准是否满足要求、管理是否跟得上?等等问题。必竟,我们有了一次教训,再也不要有第二次教训了。
    有王圪堵水库的水源保障、有榆溪河滨河公园的样板、有绥德“7.26”洪水的启示,智慧的榆林人民一定会把无定河治理规划得更科学合理,建设得更美好,一幅人水和谐、长河落日圆的优美画卷一定会呈现在陕北大地上。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