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泾水下游泾渠文化之绵延

来源:刘璇      发布时间:2017-01-09     
泾水下游泾渠文化之绵延
 
摘 要  本文致力于泾河下游自秦(公元前246年)至今历代引泾灌溉工程的研究,挖掘泾水下游引泾灌溉工程的历史变迁及其积淀
       形成的厚重文化。重点就郑国渠文化、泾惠渠文化和仪祉文化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  泾水   下游   灌溉工程   文化
 
    泾河又称泾水,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六盘山谷深水清的险峻之地---老龙潭。泾水从老龙潭流出六盘山继续向东北流流经宁夏、甘肃、陕西3省(区)35个县市。泾河在陕西境内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长武、彬县、永寿、淳化、礼泉、泾阳、高陵七县,于高陵县榆楚镇上马渡村西南1000米处汇入渭河。两河交汇处清浊分明,形成了“泾渭分明”这一自然景观。故诗经·《邶风·谷风》有:“泾以谓浊,湜湜其沚”之说。泾河流域位于东经106010'~109003',北纬34030'~37002',总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其中宁夏、甘肃境内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79.7%,陕西境内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20.3%。泾河支流较多,分布呈扇形。绝大部分支流分布于中、上游地区,且多集中于干流左岸。较大的支流有颉河、汭河、红河、黑河、蒲河、达溪河、马莲河和陕西省内的三水河、泔河等。泾河主要靠降雨补给,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一般夏丰、秋平、冬少。汛期(7-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1.9%。冬季(12月—翌年2月)径流占年径流总量的9.9%;其余月份共占年径流总量的38.2%,是典型的雨式河流。泾河张家山水文站实测资料显示,泾河下游多年平均径流21亿立方米。
    泾河干流长455公里,其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长39公里,在甘肃省境长161公里,在陕西境内长255公里。泾河自老龙潭流出,纳入几条河流后进入崆峒峡,流经30公里长的崆峒峡,进入泾河上游的甘肃平凉、泾川盆地,出甘肃进入陕西长武。此段河道是平坦的川道和盆地地貌,两岸农田密集,属于泾河的上游段。泾河进入陕西境内其干流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北仲山、九嵕山等山脉,将流域分为关中平原和渭北黄土高塬两大自然区域。流经长武、彬县,纳入黑河、磨子河、阎家河、百子沟、公主川、三水河,此段河道顺直,河势偏陡。出彬县,河道逐渐变窄,流经礼泉县的烽火纳泔河至泾河张家山。张家山以上陕西境内河段属泾河中游段,出张家山进入泾河下游平原段,河道变宽,河势平缓,处于渭河地堑盆地,地貌特征为成层的河流阶地与黄土台塬。
 
     
泾河水系图
 
    1、文化发迹
    1.1郑国渠文化
    1.1.1郑国渠的修建
    到了秦代,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王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历时十年在陕西关中主持兴修了一座载入史册的伟大水利工程——郑国渠。郑国渠与都江堰、灵渠被称为中国古代杰出的三大水利,郑国渠的渠首遗址区就位于今天的张家山水利风景区。当年郑国渠是在距离今天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瓠口凿渠引水,流经今泾阳、高陵、三原、富平、渭南、蒲城注入洛河,全长126公里,灌溉农田约115万亩。
    秦国自商鞅变法成功,国力强盛,随向东逐鹿中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至秦昭王时,秦国东进趋势已势不可挡,打败楚国,数困三晋,长平之战坑杀赵卒40余万,东方六国的有生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摧毁,秦一统全国的大业几成必然。而韩国因区位关系,首当其冲,无可奈何之际,乃使出“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到秦,劝秦开凿大型水利工程,以此疲乏秦国,从而无力东伐。但是郑国渠建成后,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疲秦之计”反成“强秦之策”,鉴于郑国修渠有功,秦王嬴政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郑国渠。关于这段历史,“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臣始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渠就。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1.1.2郑国渠之工程技术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河流和地势特点,干渠布置沿关中北山的南缘自西向东延伸,横绝冶峪河、清峪河、浊峪河、石川河,将其水注入郑国渠,增加灌溉水源。郑国渠工程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令人叹为观止,成为我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里程碑。
    渠首布置,科学合理。泾河出仲山脚峡谷口进入关中平原,东有仲山(张家山),西有九嵕山,河道在这里形成了一个“S”弯,呈葫芦状。渠首工程就布置在此弯道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以利进水。
    渠线精准,自流灌溉。郑国渠充分考虑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这一有利地形势,把郑国渠干渠渠线布设在沿海拔450米至370米的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平均坡降约为0.64/1000,很自然地把干渠布设在灌溉控制区域的最高地带,最大可能地自流引水,同时又保证了渠道多沙水流的冲淤平衡,有效缓解因泥沙沉积而淤积渠道,达到淤灌之目的。
    横绝河川,扩大水源。郑国渠向东延伸穿过冶峪河、清峪河、浊峪河、石川河这几条支流时,采取的“横绝”技术。郑国渠“绝”诸水,是与诸水平交,而且平交处无闸门控制ƒ。这一“横绝”工程扩大了水量,增加了控制灌溉面积。同时,诸支流下游又能被开垦为耕地,增加了耕地面积。
郑国渠横绝石川河工程图
 
    泥水灌溉,淤卤压碱。泾河属雨式河流,河水含泥沙量大,且泾水携带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郑国渠引泾灌田有改良盐碱土壤、肥田、灌水一举三得的好处。特别是对盐碱地,起到压盐冲碱的作用,使贫瘠的土壤得到很好改善,增加粮食亩均产量。
    坡降精准,排沙泄洪。郑国渠采用筑导流堤的形式引水(无坝引水),在开通引水渠时,因势利导,使渠口位置与泾水构成适当夹角,自然起到多引河道上层清水的效能。在郑国渠引水干渠的右岸(南岸)修有北高南低的退水渠,可以把进入引水渠多余的水量退入河道,保证渠道的安全。同时,排水渠还具有排泄山洪的作用。
    1.1.3修建郑国渠的历史意义
    郑国渠工程浩大、地形复杂,10万人历时10年建成,不仅树立了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郑国渠的建成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郑国渠的兴建也成为西汉王朝建都长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遂使刘邦改变了原计划在洛阳建都的想法,从而使关中在秦之后得以继续保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三是郑国渠的建成,无疑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无足轻重的带动作用。
    1.2郑国渠后历朝历代泾渠文化
    1.2.1汉.白渠
    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赵中大夫白工建议开凿白渠,故得名白渠。“太始二年,赵中大夫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名曰白渠,人得其饶,於是歌之。”司马迁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丰,什居其六。”从《汉书.沟洫志》载:“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及《水经注》载:“白渠首起谷口,出于郑渠南”,可知白渠位于郑国渠南。白渠沿用了引洪淤灌的灌溉方式,虽然灌溉面积不及郑国渠,但已开有支渠。
    白渠是郑国渠的第二代工程,使用时间长达1000余年。而且西汉时期,曾设专职官吏管理水利,当时已有了水利管理机构,加之倪宽的“定水令,以广溉田”,应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管理制度了。关于白渠与郑国渠地灌溉效益,“郑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万,疆场绮分,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锸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赞扬了郑白渠的显著效益,后世引泾工程管理及溉田管理以白渠最为尊崇。
    1.3.2唐.白渠
    由于泾河河床不断下切,白渠在郑国渠首上游另开渠首引水,汇入原郑国渠道,因此唐白渠又称郑白渠,是秦郑国渠和汉白渠的合称。郑白渠以下从北面向南依次为太白渠、中白、南白三条渠道。干支渠道设三限闸、彭城堰配水体系,分水设施健全,干支斗渠配套,灌溉渠系较为完善,奠定了宋、元、明、清乃至今天的引泾灌溉渠系的规制。
    唐代是陕西水利发展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无论就其取水枢纽及渠系工程改善,还是灌溉用水管理制度的健全、灌溉效益均已超过秦汉时期,为古代陕西水利的鼎盛时期,灌溉面积达100万亩。最重要的是改以往引洪淤灌为引清水灌溉,并以冬、春、夏灌为主,在京兆少尹的直接领导下,有较完备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灌溉事业。同时,发展了水车和渠道碾硙,有效利用水能。
    据文献记载,《水部式》是唐代中央政府正式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水利法典,对灌溉管理组织、用水制度、处理用水纠纷等都列文规范,几乎包括了现代水利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唐代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创造。
    1.3.3宋.丰利渠
    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北宋宋仁宗认为“灌溉之利,乃农事大本”,采纳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对此下诏大兴水利。丰利渠先后两次施工,一期由侯可主持,工期9年,完成总工程量的30%,因遭荒年而中止。二期工程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开始,由赵佺主持,两年完工。据《侯蒙开渠纪略》记载:“宋代丰利渠土渠,渠宽2丈8尺,长4220尺,石渠长3141尺,土石渠总长7361尺。凡溉泾阳、礼泉、栎阳、云阳、三原、富平七县田三万五千九十三顷,赐名丰利渠。”但是,丰利渠较前代各渠规模缩小,灌地仅31万亩。
    1.3.4元.王御史渠
    王御史渠是继丰利渠运行200多年后,于元代中叶修建的引泾灌溉工程。至大元(公元1308年),西台御史王琚建议,在丰利渠口上游111米处续开石渠,长51长,宽1丈,深5尺。自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动工,5年完成。王御史渠仅限于引水口上移,将石渠向上延伸,渠道工程沿用丰利渠故道,灌溉面积较丰利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1.3.5明.广惠渠
    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有陕西巡抚项忠建议修建广惠渠,前后18年建成,灌溉面积7.5万亩。
    广惠渠先后凿穿大小龙山,“山中石顽如铁,日用炭炙醋淬”,民夫口衔灯火,身披蓑衣开凿,工程十分艰巨。广惠渠引水口直抵泾河峡谷,为无坝引水,同时开创了凿筑隧洞引水的历史。
    1.3.6清.龙洞渠
    龙洞渠自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一月起,四年(公元1739年)十月告竣,引泉灌溉,建成之初灌溉面积7.4万亩,清末仅灌2万亩。因其拒泾引泉,把泉水作为灌溉水源,遂改称龙洞渠。
    1.3.7泾惠渠
    民国时期(1928年-1930年),陕西遭遇特大干旱,三年庄稼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惨绝人寰,兴修水利的呼声高涨。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邀请李仪祉回陕主持引泾工程,当时杨虎城从军费中拿出40万元,美国檀香山华侨募捐15万元,朱子桥先生捐助洋灰两万袋,筹集资金百万余元,引泾工程便在李仪祉先生的主持下于1930年冬季开工,12月7日在泾阳县筛珠洞口有李仪祉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1932年6月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可灌地50万亩。1935年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解黎民于倒悬,孕育了先生“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的高风亮节。
    泾惠渠是引泾灌溉的的第六代工程,它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的先河。
泾水下游引泾工程从郑国渠到今天的泾惠渠,无不见证着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的聪明智慧,积淀形成了“千年郑国,百年仪祉”精神,足为后世所称道。
 

    2、仪祉文化与泾渠文化
    2.1泾惠渠文化
    2.1.1泾惠渠修建
    1930年11月25日,杨虎城致电南京的李仪祉,邀请李仪祉回陕主持引泾工程,当时李仪祉已成为中国水利届乃至整个土木工程界的翘楚,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还兼任浙江省建设厅顾问,正主持设计钱塘江工程。几经周折,李仪祉辞掉要职,放弃高官厚禄,于1930年再次回陕,此时距离先生1922年离开南京回陕呼吁重修引泾工程已相隔8年之久。引泾工程于1930年开工建设,历史两年时间建成。当时渠首工程采用现代化方式施工,自备火力发电,解决照明、爆破开石、风钻开凿隧洞,轻便铁轨运料出渣。渠道土方工程组织乡村上劳施工,划段包干,工程处负责工程质量,按土方付给工钱,整个施工工程井然有序。但是由于当时施工资金和材料短缺,李仪祉主张拆庙、拆房、占用田地,一些土豪劣绅开始胡搅蛮缠。李仪祉来到泾阳县衙慷慨陈词,申明大义,将滋事人绳之以法,排除干扰。引泾工程历时两年,主体工程于1932年6月完工,建成了混凝土拦河大坝一座,坝高9.2米,坝长68米,命名为“檀香山坝”,以此纪念檀香山华侨捐款之善举。同时在泾河左岸建成了359米的穿山洞,其中明渠长25米,洞口设3孔闸门(1.75*1.5米),拓宽了总干1520米的旧石渠,以下土渠经裁弯取直长3700米,宽6米,深20米,同时建有节制闸和退水闸,并安有手摇启闭装置。渠道工程有总干石渠加土渠、南干渠和北干渠。6月20日,泾惠渠放水典礼在渠首隆重举行,同日《西安日报》利用整整三个版面刊发了“泾惠渠放水典礼特刊”。全文刊登了杨虎城在放水典礼上的讲话,特刊上杨虎城题词“万事之利”,李仪祉题词“愿同胞爱惜此水,爱惜此渠工”,以及其他著名人士和社会团体的题词和贺词,其中社会团体有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华北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社等。
    泾惠渠的建成通水,在当时陕西乃至全国的水利届产生了极大震动,为全国水利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当时现代水利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1.2泾惠灌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泾惠灌区经历了挖潜配套,更新改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至1965年灌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工程改造,加高仪祉大坝,翻修渠道建筑物,建设排水系统,新开支渠,渠首引水流量达到26立方米/秒。开展灌溉试验,提高灌水技术,清查丈量地亩,推行计划用水,不断完善李仪祉先生推行的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办法,灌溉面积扩至122.3万亩。1966年,泾河张家山拦河大坝被7500立方米/秒的洪水冲毁,同年在其坝下游20余米处新建高14米的混凝土拦河坝,渠首引水能力达到46立方米/秒,至1989,灌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改造,对15条干支渠逐步进行了防渗衬砌,改善斗渠514条,配套机井1.3万眼,灌区设施面积达到135.5万亩,建成了排水系统,控制排水面积103万亩。同时建立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了计划用水管理,配套了天田间工程,开展了“一平、三改、两全”的田间工程建设。灌区粮食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棉花亩产达40公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灌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破瓶颈、补短板,充分利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世界银行贷款等资金,有效解决了灌区工程老化失修问题。一是实施了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建成了一座典型平原水库—-西郊水库,灌区水源工程得到进一步改善,总调蓄库容达到4790万立方米,形成了“渠首稳流、复地蓄水、长藤结瓜”的水源格局;二是持续开展渠系工程整治改造,累计完成干支渠衬砌300余公里,建成方田4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2万亩,设施灌溉面积达到146.5万亩,灌区粮食亩产达到900公斤以上,部分地区实现了吨粮田。泾惠灌区目前已成为陕西省粮棉果蔬等农副产品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后,灌区累计向国家输送商品粮60亿公斤;三是不断探索灌区工程管理新体制,先后实施了斗渠承包经营和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模式;四是加强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坚持每年实施“三修两清一绿化”,确保工程常养常新、持续发挥效益。同时实施了灌区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了现代化灌区建设步伐。
    泾惠渠灌区经过一代代泾惠人的艰苦奋斗,灌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集抗旱灌溉、防洪保安、水力发电、水利机械制造、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城镇供水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泾惠渠灌区平面图
 
    引泾灌溉文化之绵延,对陕西乃至全国水利、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成功,无疑是对我国古代灌溉工程现状及保护的重大举措。
    2.2仪祉文化
    李仪祉出生在陕西蒲城县农村,塬高水深,沟壑纵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收成无几,每遇大旱之年,庄稼颗粒无收,给李仪祉留下了深刻印象。儿时的李仪祉常常去家乡的洛河边玩,看到河水白白流淌,暗自决心效法郑国、白公,梦想有一天能制服洛河,振兴关中水利,造福桑梓。
    泾惠渠建成后,李仪祉集中精力继续规划实施“关中八惠”(泾、洛、渭、梅、黑、涝、沣、泔)宏伟目标,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相继建成通水,此外李仪祉先生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的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定惠渠。至李仪祉先生逝世,泾洛渭梅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关中八惠平面示意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之河。治理黄河虽然从未间断,但成效不大。1933年,李仪祉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他在总结历史治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治水思想,提出了“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治黄思想,开创了“综合治水”的先河;大力推行统一黄河水政,把数千年的传统治水思想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治水长河中,陕西近代水利建设占据着非常显要的位置,其突出成就是李仪祉先生倡修的“关中八惠”。李仪祉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毕生以治水为志,兴学执教、治黄导淮、凿泾引渭,泽被三秦大地,惠普大江南北,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
    李仪祉一生奉行“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其“爱国爱水、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崇尚科学、勤学治事”的科学方法,“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身体力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构成了今天仪祉文化的核心内容。仪祉文化永驻人间,仪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在传承、创新中追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①贾谊《过秦论》
    ②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③郦道元《水经注》
    ④班固《汉书.沟洫志》
    ⑤班固《西都赋》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