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泰斗李仪祉的治黄情结
李仪祉出生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目睹了西北常年干旱、华北经年多涝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从年轻时起就立下了效大禹之业、求郑白之愿、以终生治水为己任的鸿鹄之志。
据史料记载,1915年至1922年,黄河发生六次特大决囗而给流域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洪水所到之处,万顷良田尽毁,安居荡然无存,瘟疫遍地蔓延,灾民死伤无数。此期间正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执教的李仪祉看到如此惨景,痛心疾首,寝食难安。他不顾瘟疫威胁,多次前往最重灾区,实地了解灾情,勘察决口现场,掌握洪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写出了《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论文,首次提出了“用古人之经验,本科学之新识”的治水思想,探索了黄河致患的原因和根本治理的途经。
1929年1月26日,民国政府公布了《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条例》,其中仼命冯玉祥为委员长,马福祥、孙科、宋子文、李仪祉、阎西山等17人为委员组成黄河水利委员会。但当时组建“黃委会”的重大决定仅仅停留在一纸文告上,原因竟然是“旋以经费无着,而当事者又牵于其它职务”云云。
1933年8月初,黄河上、中游很多河流普遍发生特大洪水泛滥,流域受灾面积已达8637平方公里,淹没农田8500多万亩,273多万人无家可归,伤亡人数竞有1.27万人之多,财产损失2.07亿元(银元)。由于这次洪水灾害的倒逼,才加速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正式成立。重危之时国难当头,国民政府紧急任命时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和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等职务的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并责令其立即着手筹建“黄委会”。李仪祉临危受命,在他艰辛地努力筹备下,“黄河水利委员会”很快于9月1日在南京正式成立。“黄委会”成立初期,由于要着手解决抢险防汛等迫在眉睫的重任,李仪祉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受灾现场亲自指挥救治。当各省灾情刚一缓解,李仪祉便不顾疲惫不堪之躯,毅然在日理万机之时,于1934年9月组成考察小组,亲赴黄河上游进行详尽的调研。其时,为准确掌握黄河流水量第一手资料,李仪祉不顾众人极力阻拦,依然冒着极大生命危险,和为数不多的几人挤坐在狭窄的牛皮筏上,由古城湾至堡登河,顺着浊浪滚滚的黄河直流而下,航行40里到达宁朔县。他沿途观察黄河水势状况,站立筏上手持仪器,亲自测量河水流速。李仪祉这种为了治黄事业不顾个人安危、求真 务实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坐在船上的地方陪同大员;也极大地震撼了同行学生和同仁!
李仪祉在“黄委会”任职期间,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招收水利优秀人才,发展壮大科技队伍,在黄委会工务处新设测绘、设计、工程、林垦、河防管理五个组,并另组织测量队,扩大水文观测站网而使治河机构和管理焕然一新。李仪祉把中国几千年来的治黄工作,带入了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使上中下游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崭新阶段;仅有关治理黄河方面他就写出了《黄河水文之研究》《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等40多篇(章)治黄论著,这成为后人治理黄河的纲领性文献和指南。 李仪祉高度重视科学实践,他设计并促成了1932年在德国奥贝拉赫水工试验所进行了黄河河道治理模型试验,推荐自己的侄子、正在德国留学的水利工程师李赋都参加试验,使治黄工作有了可靠的依据,这就是在我国治理黄河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河道模型试验。李仪祉治黄理论,概括起来有六大特点,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全国原政协副主席、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记念李仪祉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李仪祉先生对于向来以灾难著称的黄河,悉心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进一步探讨了黄河的治理方案及治理措施,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这是李仪祉先生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的经验教训,参考了西方治河的方法提出来的。在防洪工作中,他主张固定下中游水位河槽,整治海口,开辟减河并在中游干支流选适当地点修建蓄洪水库。同时他还提倡在上中下游普遍开展测量工作,加强水文、气象、地质、泥沙方面的研究,进行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实验。所有这些,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其时,民国政府委派孔祥榕为“黄委会”副委员长,但孔的重位喜金、急功近利和李仪祉的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生性是完全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所以,作为副手的孔祥榕,对李仪祉的工作处处掣肘,无视他的上司李仪祉的意见,凡大事裁决取决于占卜,迷信“金龙四大王”,致使李仪祉许多治黄方案不能实现,黄河之害得不到根治。之所以能发生这种僭越,很简单,每个朝代都会有的,因为“朝廷有人”。这也是李仪祉以后三次坚辞“黄委会”委员长的原因之一。李仪祉曾愤然说道:“以孔(祥熙)理财,以孔(祥榕)理水,财和水都要从那两个孔流出去了”。
李仪祉如何为了水利事业劳心劳力、舍生忘死,我们来看看水利专家胡步川为其恩师李仪祉所撰写的年谱之一年的内容,就可窥其一斑:
“二十四年(1935)先生五十三岁,仍任陕西水利局局长兼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是年春,辞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职未准,渭惠渠开工,时关中水利有泾、洛、渭三渠同时进行。夏,奉命验收贯台堵口工程,又奉命培修黄河金堤,时黄河董庄决口,亲临河干实地决策,泾惠渠第二期工程完成。秋,赴苏、鲁巡视不牢河、微山湖及运河上下水灾,辞准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职专任陕西水利局长,筹备梅惠渠工程。是年先生伯父仲特公逝世……
按:是年为先生心情最劳苦之年。计一月因公自陕至洛至汴,陪同国联专家至陕参观,赴京参加水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赴津参加华北水利委员会会议,返汴辞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职未准;二月,视察黄、沁二河并定黄河铁桥新址,赴陕为先生父泽祭;三月,陕渭惠渠工程开工,赴京再请辞黄委会职又未准,至汴研究贯台堵口工程防河北徙,赴陕又赴汴进行全堤工程,并常川驻濮阳二次;四月,督筑金堤,公余著书;五月,至汴验收贯台堵口工程,赴濮阳赴陕视堤工,至陶城埠又赴汴开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董事会;七月十日董庄黄河决口,赴鲁赴决口勘察,赴汴赴京返汴赴董庄返汴议定统一河防办法,赴陕;八月六日赴京,又赴鲁赴苏巡视不牢河、微山湖及运河上下,又赴董庄开会,又巡察朱口及陶城埠等处,风餐露宿致遭腹疾,赴鲁赴津赴平;九月,赴津赴鲁赴京赴汉赴郑赴陕;十月,己辞黄委会职,视察渭惠渠大坝工程,视察泾惠渠灌溉情况,视察泾惠渠工程,返富源村省墓,赴大荔赴西安。总此短短十月内,计赴京五次,赴汴十次,赴陕六次,赴津三次,赴郑二次,赴濮阳三次(常川驻工不计),赴陶城埠二次,赴贯台四次,赴董庄三次,赴鲁四次,赴苏一次,赴平一次,赴朱口及汉口各一次,著书十一种类。正所谓孔席不暇暖,盍突不得黔。又按先生常喜谈古人治河策略,均有所发明,或以麻纸作图,启发古人深意。足证先生于著书之前,已费推敲,句斟字酌,故得成佳构,为当世所重视,达到水利救国之真谛。”
李仪祉视察黄河中游
李仪祉视察黄河上游
李仪祉欢迎国联水利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