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郑国渠:两千二百年的水利活化石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1-31     

1.郑国渠为何而建

  2200多年前的郑国真有眼光,他徒步黄尘漫野的渭北高原,就瞄准了泾水,找准了这里高原与平川接壤的落差,他提出的引泾河水浇灌关中的建议,其实也正是秦国向往已久的事情。

  按照《史记》记载,“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洛三百里,欲以溉田……”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县,绵延300余里,相当于124公里,灌田4万余公顷,也就是115万亩。对于这样一个就在今天看来规模也很巨大的水利工程,《史记》却记载得非常简单,一个是来自他乡的工匠,一个是即将称霸于天下的大国。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掩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据记载,韩国从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修建,共受到秦国较大进攻就有19次。从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每年都从韩国夺取土地。韩国就像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被一块块蚕食着。在强秦进攻下,韩国处于崩溃的边缘。

  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了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这个人拥有的武器只有一张嘴,他要执行的任务就是说服秦国兴修水利,这个人就叫郑国。在韩国看来,认为是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计”。

  韩国抛出“疲秦之计”的目的可以作如下推测:水利工程是一项需要动员非常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做的事情,尤其像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国整个精力都被吸引到水利工程上来,就没有精力对外扩张了。韩国的这个设计就是想求得暂时的安宁。

  于是,公元前246年的泾河边,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据资料记载,当时修建郑国渠多达10万人,而郑国本人则成为这项庞大工程的总工程师。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就要完工了,此时意外的事情出现了,秦国识破了韩国修建水渠原来是拖垮秦国的一个阴谋。秦国在一个宏观的战略构想下,最后权衡利弊得出一个结论: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能够抵消掉对国力造成的消耗。

  学者李令福说,秦国修建郑国渠的本质原因,这是出于战争当中对粮食的需要。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尤其是在古代,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粮食后盾作支撑的话,这个国家不可能长期打仗,更不可能说打胜仗。为获得在兼并战争中需要的数额巨大的粮食,秦国在向关东六国作战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垦耕种。

  那么关中到底是怎样的一块土地呢?

  从关中水系地理图上可以看到,表现河流水系的白色线条居多,绿色的平原散布于水系之中,而四周是表示山脉的褐色。孕育关中平原的两条河,一条是泾河,另一条是渭河,这两条河像双臂,紧紧拥抱着关中大平原。

  关中的兴衰取决于水的定位。公元前316年,秦军占据四川盆地,有了除关中外的第二块富庶之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让秦国看到水利对于国家强盛的巨大作用。当时秦军主战场在北方,成都平原的粮食很难运到,因此提高关中粮食产量极为重要。

  关中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还是一个四面有天险扼守的安全之地。黄河从这里折向东去,同东边的诸侯国相隔开来。它的南、北和西面又有秦岭、岐山、陇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

  公元前230年,秦军直指韩国。对这时的秦国来说,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韩国就此灰飞烟灭。

  也就是在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直至后来,郑国渠一直影响到中国最为强盛的汉唐两王朝,因为郑国渠的灌溉,关中富饶的物产供养着京师长安,汉唐盛世的国都呈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

2.郑国渠如何从泾河引水

  学者李令福认为,从实际遗存、文献记载来看,郑国渠初修时采取的是筑导流土堰壅水入渠的引水方式,后来转变为凿渠引水的方法。

  郑国是怎样设计和建造这项工程的呢?在那个时代,这座工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

  这条从泾水到洛水的灌溉工程,在设计和建造上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势特点。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又在平原上找到了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这样,渠水就由高向低实现了自流灌溉。

  郑国渠灌溉效益明显,其引水方式应该是比较科学的。但《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详细叙述了其修建过程和巨大功效,却没有明确记载是如何从泾河中引水入渠。到了明代,袁化中明确指出郑国渠渠首筑有石囤堰,又经过近现代水利、农史、考古等各方面学者的进一步论述,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郑国渠首筑有土石大坝的观点。一些水利史志学者也提出了郑国渠无坝自流引水的论点。

  学者李令福认为这两种观点的提出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一定的贡献,但也都有无法通解之处,从实际遗存、文献记载来看,郑国渠初修时采取的是筑导流土堰壅水入渠的引水方式,后来转变为凿渠引水的方法。

  民国时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兴修泾惠渠之前,对古代泾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明袁化中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郑国渠筑坝蓄水的观点,更推测了郑国渠大坝的长度和高度。1985年开始,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对历代引泾水利工程之渠首遗址进行了近一年时间的考古工作,结果考古专家发现和确认了郑国渠大坝,认定郑国渠首筑有拦河坝,用蓄水方式引流入渠。

  就在郑国渠首筑坝蓄水观点引起学界轰动之时,水利史志学者也开始深入现场,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与考古专家相互交流,但所得结论却完全不同,建立了自己的无坝自流引水的观点:“从历史记载分析,郑国渠的引水方式,《史记》《汉书》的一致记载是‘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即无坝自流引水。”

  从当时对渠首的工程技术要求与当时瓠口一带水文环境来衡量,学者李令福认为,郑国渠建造之初采取的是筑导流堰壅水入渠的引水方式,考古人员发现土梁的古惠民桥以西部分应该是郑国渠导流堰的遗存,其东侧则是郑国渠故道。后来由于河道的发育演变逐渐开始在导流堰上游开渠引水,尤其是六辅渠建成后,其利用郑国渠首引泾且是常流时引水浇田,故开渠直接引水方式占据了主要地位。

3.郑国渠的“横绝”方式

  对于古人以及当时的生产条件来说,这些水利智慧让人折服。郑国的才智,在用其名字写成的渠道中流淌着,一淌就是2200多年。

  为保证灌溉用水源,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郑国渠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郑国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引泾注洛三百余里,其间经过几条自然河流。这些河流原皆是由北部山原发源向东南汇入渭河的,与自西而东的郑国渠不可避免地形成交叉。郑国渠是如何处理这种与天然河流的交叉的呢?

  按《水经注·沮水》记载,郑国渠是将沿途与渠道交叉的各河流“横绝”而过。那么“横绝”是怎样的工程呢?郑国渠最著名的石川河横绝遗址,在陕西省阎良区的庙口村,至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然可以找到郑国渠同石川河交汇的河滩地。

  一般常识,两条水道交叉会有平面与立体交叉两种可能性,立体交叉又有工程在上下部的不同。人工引渠从上部架槽横穿飞渡,通常叫渡槽;而人工引渠从下面凿洞横穿潜流,通常叫做倒虹或地下隧洞。由于大型倒虹工程在古代工程技术条件下可以说完全没有可能性,故研究郑国渠“横绝”时只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学者李令福赞同平面交叉的横绝方式。他对记者说:“从总的方面看,由于当时河床尚未深切,河浅滩平,郑国渠横穿沿途诸交叉河流时多采用筑坝、修堰、开沟等方式,拦截或导流诸川水入渠,充分利用各小河水资源补充水量,使泾河至洛河之间的淤灌渠道连成一片,开创了跨流域大规模输水的水利工程先例。”

  对于古人以及当时的生产条件来说,这些水利智慧让人折服。郑国的才智,在用其名字写成的渠道中流淌着,一淌就是2200多年。

4.郑国渠之后的“关中八惠”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出的卓越的灌溉效益,而且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包括后来的“关中八惠”。

  我们来到一个叫分水闸的地方,这里有一座陵园,是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的陵园,在重修了造福万民的泾惠渠之后,按照他的遗愿,死后葬于泾惠渠岸边。陵园内有李仪址先生的大理石雕塑,墓地依照地势修在高高的台阶之上。李仪址先生静静地长眠于此,看着那一弯渠水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出的卓越的灌溉效益,而且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公元前14-前135年,沿郑国渠向南修建了一条新干渠——白渠。引泾灌溉,始于郑国渠。郑国渠之后,历代累经兴废,几易其名。郑国渠后来因此改称“郑白渠”。郑白渠受益面积包括今陕西泾阳、三原、高陵等县(市),灌溉面积达到18万多顷。宋代时,改造后的郑国渠干渠向上游延伸了2公里,成为“丰利渠”。清朝末年,灌区只剩下1300多顷,且只能以渠道上游的山泉为源。

  20世纪30年代,从德国留学归国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主持修建了泾惠渠。拥有2000年历史的引泾灌溉得以恢复,灌溉面积达到33000顷。泾惠渠是中国第一座应用现代工程技术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如今经过多次改建扩建和挖潜配套后,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现代化灌区。

  1929年陕西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老弱转乎沟壑,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才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可灌溉65万亩土地。泾惠渠的建成,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任当时的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继续实施他兴建“关中八惠”(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泔惠渠)的宏伟规划。1932年泾惠渠一期工程完成后,李仪祉就派人勘测设计洛惠渠工程,他给杨虎城写信说:“泾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复有意再成洛惠渠乎?”杨虎城欣然同意。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我们在李仪祉的陵园看到了于右任为陵园作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表达了他对这位水利大师的缅怀之情。

  走在这片土地,心里总是充满着崇敬。从郑国渠到泾惠渠,历史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银线,牵来了泾河流域的美丽富饶,也让我们感受到水利人的精神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样被传承,带领我们进入下一段更惊心动魄的历史。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