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中国近现代水利先驱、著名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
李仪祉先生是著名的水利教育家。他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两次留学德国,攻习水利。归国后,兴教办学,传播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培养水利人才。从1912年起,先后参与创办了西安私立三秦公学、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前身)、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并入西北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等学校,担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陕西省教育厅长、西北大学工科主任和校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组长等职务。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为我国水利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执教期间,他亲自编写《水工学》、《水工实验》、《实用微积术》等水利、数学教材,系统介绍阐述了西方水利科技的最新成果,填补了中文教材的空白,尤其是他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大批如“水利”、“水利工程”、“防洪”等水利专业术语,奠定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基础。
李仪祉先生是著名的水利科学家。他学贯中西,潜心研究承古创新,推进我国水利科技的现代化。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1931年创建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现中国水利学会前身),创办了《水利学报》,开展水利学术交流,传播水利科技。他重视科学研究,1932年利用河道模型试验技术在德国进行黄河河道治理模型试验,这是我国治黄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河道模型试验。1933年筹备成立河工实验室, 1935年在天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开展官厅水库坝下消力实验,后因抗战毁于战火,1947年重建天津水工实验所,后与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李仪祉先生不仅重视学术研究,而且重视实践考察,他实地考察江河水患,足迹遍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先后撰写了《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导淮规划概要》、《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整理洞庭湖意见》等著述,尤其是他关于治理黄河的论文达40余篇,形成了我国近代治黄史上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他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观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李仪祉先生是近代水利先驱。1928-1936年他先后担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职,多次组织黄河防洪抢险,建闸导淮,整治运河,治理扬子江,较好地解决了当时的江河水患问题,为黄河、淮河、长江等五大水系的防洪保安、水利建设、内河航运做出了巨大贡献。1922-1938年他断断续续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前后历时七年,历尽艰难,于1932年主持建成泾惠渠,这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成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开创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先河。随后,他相继规划兴建了“关中八惠”其它七渠(洛、渭、梅、黑、涝、沣、泔),以及陕南的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陕北的织女渠、定惠渠,成为我国当时现代化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楷模。至解放前夕,陕西省灌溉面积达336万亩。李仪祉先生功盖三秦,惠泽桑梓,为陕西现代水利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仪祉先生毕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兴学执教,著作等身,凿泾引渭,泽被三秦,治黄导淮,功勋卓著,足迹遍布十七省,惠普三秦大地,堪称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功德圣绩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与于右任、张季鸾并称近代“陕西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