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关中治水龙王——李仪祉

来源:华商报      发布时间:2014-12-28     
关中治水龙王——李仪祉
开栏语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风骨的集中体现。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人文精神醇厚。自民国以降,仁人义士层出不穷。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国家的百年历史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或为国为民矢志不渝,或风骨凛然自甘清贫,或前仆后继为民族求生存求解放。寻找记录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而且也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地走我们自己的路。
 
  他考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德文,进修工科,但获得举人头衔后,却未去领官照,而是留学德国,继续深造;他再赴德国留学时,却因当时的陕西省水利厅厅长郭希仁的“嘱托”——希望专研水利,以“继郑、白事”而改学水利;
 
  他生性俭朴,将省钱做实事作为一贯原则,因为修建了泾惠渠等“关中八惠”而被关中老百姓尊称为“灶神爷”、“关中龙王”;
 
  他就是我国近代治水先驱李仪祉。
 
  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一传到德国,“革命”便成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热议的话题。一次聚谈中,一名留学生不知从哪儿得到“起义军大败”的消息,就说起来,不料竟遭到另一留学生的一记耳光。
 
  正在喧闹争执之际,一个沉默而严肃的年轻人站出来,大声说:“有本事要革命,回去革去,在这里打人嚷仗,算革命吗?”说完,凛然离去。
 
  年轻人叫李协(后因其兄改名李约祉而改称李仪祉),31岁,陕西蒲城人,德国皇家大学三年级学生。回到宿舍,他收拾了行李,揣上一把左轮手枪和几十发子弹,启程回国。而此前数日,他刚刚与柏林东方学院签订了教授中土文学的合同。
 
  “我祖父不是好空谈的人,做事讲求实效。”一百多年后,当李晑在回忆起祖父的这段经历时,目光中充满崇敬。
 
  然而,经过漫长的航程,等李仪祉赶到上海时,浙江的局势已经大定。但情绪激昂的他随即跑到江南造船厂内继续练习射击,准备为未竟的革命效力,可是随着南北和谈的开始,民国成立,他的枪弹最终都没能派上用场。
 
  弃领举人官照,赴德留学
 
  李仪祉家祖籍山东济南,因始祖李十三避祸关中,才慢慢在蒲城富原村定居了下来。李仪祉的祖父以务农为生,兼做些小买卖。虽非读书人出身,家里很穷,但却从未让家中子弟间断了读书、求学,后来,李仪祉的伯父李仲特、父亲李桐轩两人还因一同考上秀才,成为乡里的佳话。
 
  当时,李仪祉的伯父和父亲不仅勤习国学,还早早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阅读了数学家华蘅芳、梅定九等人的大量著作,还自制了经纬仪、天象图,很是开了一时的风气之先。受父辈们的影响,李仪祉和兄长李约祉自十几岁起,就在苦读四书五经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九数通考》、《几何代数》等不少数学著作,并从此有了这方面的爱好。
 
  而更为有利的是,由于伯父和父亲常在外教书,并远赴四川、浙江做幕宾,能经常带大量的书回来,其中不少是介绍物理、化学以及英文的“洋版书”,众多的书籍,让李仪祉大大地开拓了眼界。
 
  回忆念书的时候,李仪祉在自传中说,那时,每天天不亮,他们兄弟就会被祖父从床上叫起来,送到老师刘时轩处学习。因为起得太早,往往当他们来时,老师也才刚刚起床,于是,“老先生一边摸黑梳发,一边吟程、朱的诗,我们则去点灯念书,直到天光大亮……”
 
  对这位老师,李仪祉深切地回忆道,那时渭北缺水,“家中饮食,无论大人小孩,均有定额,给先生每日晨膳,菜四碟,馍一盘,豆汤两碗。先生每顿只用一碗,省一碗置之案上,用纸盖住,等到中午正热的时候,赏给我弟兄两个分用。”说那汤——“比琼浆玉液好得多哩。”
 
  正是受着父辈、师长们善良秉性的感染,李仪祉对人十分仁慈、宽厚。在他后来修建泾惠渠时,有一天他正在办公室看书,忽见厨师揪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进来,嚷嚷着要“送官”,请李仪祉先捉住,自己去找绳子。在厨师找绳子之际,李仪祉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得知是从河南逃荒过来,偷吃了厨房的东西才被抓住,他便趁厨师还没出来,赶紧让其离开了。
 
  泾惠渠修好后,由于不愿看到一些不法村民因偷种大烟而被绳之以法,李仪祉预先发表了《对渭北农民切切实实的说几句话》,给予警告。他恳切地说:“如果有因水利而种洋烟,比用钢刀戳了我的心还要厉害……”结果,在泾惠渠竣工后的几年里,偷种鸦片的现象极为罕见。
 
  17岁时,凭着对算学的精通,李仪祉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后又入三原宏道学堂就读,由于对科举毫无兴趣,他转到关中学堂学外文。在此期间,他宣传放足,指摘学堂的陈腐,虽不满意功课,却因为“算学出众”,颇受督学的赏识。1904年7月,他考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德文,进修工科,打算“以哲学为事业,靠工科来谋生”,整整5年时间,刻苦攻读,竟没回过一次家。1909年获举人衔毕业后,向来不重视“虚名”的他,既没有去领举人的官照(举人的身份证明),也没去求官做,而是选择了留学德国,继续深造。
 
  为“继郑、白事”,改学水利
 
  辛亥革命成功后,来到上海的李仪祉将身上仅存的300先令全捐给了豫晋秦陇四省红十字会,身无分文。此时,正巧父亲李桐轩从陕西经湖北来沪,得知他也在,欣喜非常。见面后见父亲冬天还穿着单衣,李仪祉当即把手枪和子弹都卖了,给父亲买了件皮衣穿上。在随红十字会回陕的路上,火车因装了大量药品、医械,行驶得很慢。
 
  李仪祉4人步行走在前面,在经过洛阳时,不料被洛阳周边的一伙土匪绑走。得知消息,李桐轩起初丧然失色,却又随即“泰然”,他写了一封信通过当地一名乞丐送到山中,匪首得到信后,因没人认得字,就由李仪祉把信给匪首念了,对方听后,大为感动,不仅放了他们,还立即派了几匹马护送李仪祉等人直到陕州。后来李仪祉在回忆这次被绑的经历时,慨然称,前后三天,等再见到父亲时,竟“恍若隔世”。
 
  因李仪祉的学识以及老同盟会员的资格,民国当局请李仪祉担任津浦铁路局局长,陕西也委任他为省府参议,但他都没去。在西安倡建“三秦公学”无果后,他决定再赴德国,去完成未完的学业。
 
  1913年3月,李仪祉坐船启程。不想在船上遇到了赴欧洲考察德、法、比等国的当时的陕西省水利厅厅长郭希仁。因都是陕西人,且又是志同道合,李仪祉便以郭希仁德文翻译的身份,陪同考察。他们先后走访了多个国家,看到各国河渠整齐,“填闸灵便”,联想到国内水利颓废,都不免万分感慨。
 
  郭希仁是临潼人,举人出身。辛亥起义前后,因足智多谋、善于处理政事,曾被同仁誉为“丞相”。在考察的途中,郭劝李仪祉,“铁道工,似非所急务也”,“与其学它艺,不如学水利,吾乡之郑白渠,废弛久矣,曷弗于吾辈手俾复之。”希望他专研水利,以“继郑、白事”。
 
  所谓“继郑、白事”,就是能像郑国、白公一样,引泾河水灌溉农田。对郭希仁的嘱托,李仪祉毅然决定放弃以前学的专业,改入德国丹泽工程大学专攻水利。
 
  在留德的岁月里,李仪祉因其质朴直率,甚至有些刻板的“特异性情”而被同窗奉以“圣人”的雅号。他与同学来往不多,既不好时兴的“舞剑”、“比斗”,也不喜欢“狎邪游”,有时即便到同窗处玩耍,也必准时在晚上10时回寓所休息,为了早日学成回国,他刻苦攻读,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业上。
 
  郭希仁回到国内,两人还不断通信。郭希仁鼓励他一定要完成水利大业,造福陕西。为了抓紧时间学成回国,李仪祉不再休假,每天不是在教室画图,便是在实验室、图书馆读书。只学了两年,便学成启程回国。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连学位也不要,他说:“我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学,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学位对我毫无用处;而且我是公费学生,用的钱是老百姓给的,能省一文是一文,无论如何不能浪费的。”
 
  回来后,考虑到水利需要更多的人才,他便应聘到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务长。在他看来,“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先要培养专门人才。”
 
  1923年3月,也就是在德国分手后的第7年,郭希仁去世,临终前,他没有忘记当年嘱咐李仪祉兴修水利一事,并极力向当局保荐李仪祉,称其“天下奇才也,亦难得之人才也。性直,沉稳坚韧……为东方少有之水利专家。今国家衰弱至此,急需这类杰才。西北亢旱,更需发展水利,强根固本。他日郑国渠伟绩之再现,舍李君莫属也。”在郭希仁的大力举荐和坚持下,当时的陕西省水利局局长这一很多人虎视眈眈的职位,最终留给了李仪祉。而这一年,李仪祉已经41岁了。
 
  修泾惠渠考察泾河一年多
 
  当时,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同时,李仪祉还兼任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甫一上任,他便开始筹划关中水利,引泾灌溉的事。
 
  关中大地,并非自古就是沃野粮仓,而是主要来自引泾工程的兴修。泾惠渠管理局法制处处长杨国胜告诉记者,引泾工程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郑国渠建好后,以后各个朝代,都有零星的从泾河引水的工程,“但目前泾惠渠原址上的引水工程,在明代以后,就衰微了,清代最后一次已经不是引泾,而是引山泉水来灌溉了。”
 
  为了尽快兴建引泾工程,李仪祉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花了整整一年多时间,对泾河进行了全面考察梳理,甚至在1924年,亲自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深入泾河张家山峡谷实地测量。
 
  在有了足够的把握后,当年秋天,他向省政府提出了引泾申请,可是由于工程宏大,遭到了搁置。挨了3年,他再次提议,当局才勉强同意每月拨5万元用来建设引泾工程,然而即便如此,最终还是因经费难以为继,以至于无法开展。李仪祉心灰意冷地说:“引泾之事,时局负我,我负希仁……”随后愤然辞职。
 
  就在他走后第二年,陕西又遭大旱,近200万灾民饿死。1930年杨虎城督陕,李仪祉被任命为省建设厅厅长,并拨款40万元用于引泾。据杨国胜介绍,关于引泾,曾有甲乙两套方案,为了少花钱,李仪祉选择了花费少的乙方案。
 
  很快,工程开工了。工程取名泾惠渠,主要由拦水坝、引水渠、灌溉支渠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坝高达9米、长68米,引水渠长11230米,要穿3条隧洞,此外还有定沙池、退水冲沙闸等多项工程,为能让工程顺利进行,李仪祉又多方奔走,先后筹款了55万元。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引泾第一期工程终于在1932年6月21日竣工通水。通渠后,念及郭希仁的远见和嘱托,李仪祉专门撰写了一篇《泾惠渠之首功郭希仁》的文章,以志纪念。而此时,郭希仁去世已整整10年了。
 
  生性简朴坚持省钱做实事
 
  关于泾惠渠开通时的盛况,王桥镇仲山塬的郭全章老人回忆,放水那天,泾河拦水坝周围,挤得是人山人海,“不光泾阳的,三原的,连高陵的人都有得知消息赶来的,别提有多热闹了。”
 
  紧接着,引泾第二期工程在1935年完工,灌溉面积又一下扩大到了65万亩。
 
  工程的相继完工让当地百姓大受其利。李仪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渠水开通前后的情形,说之前,“农民大都四处逃散”,甚至出走时把屋里能卖的全卖掉;而泾惠渠开通后,“(1935年)农民连续2年获得大丰收,灌区之内情况大变,到处人民熙熙攘攘,喜气洋洋,无论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集市百货充斥尤为热闹,最触目的为染坊晒布的木架耸入云,像旗帜那样飘扬着各种颜色的土布。农家屋房均已修饰一新,找不出旧时破烂痕迹。水利建设效益的宏大,我非亲眼目睹也不敢相信的……”
 
    泾惠渠告成后,李仪祉信心倍增,他辞去建设厅厅长一职,专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在考察洛惠渠时,生了一场大病,在枕边部署规划了洛河修渠的方案,他给杨虎城去信说:“泾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复有意再成洛惠渠乎?”在杨虎城的大力支持下,他经泾惠渠、洛惠渠,继而相继完成了号称“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的灌溉工程。此外,他还南下汉中、安康制订汉惠、褒惠等渠的兴建计划,赴陕北进行织女渠、定惠渠的设计。在水利施工中,李仪祉虽经手大量经费,但连办公用的稿纸也不准家中孩子用,声明要用就得买。泾惠渠修成后,为了保证运行,他明确宣布,有犯罪前科、抽过大烟、给军阀干过、做过地方官吏的人,一律不得参与水利管理,确保了泾惠渠的科学管理。
 
    李仪祉生性简朴,省钱做实事是一贯原则。在修泾惠渠期间,一次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来陕,杨虎城派几名高官隆重接待。虽然李仪祉很敬重杨虎城,但看不惯官员挥霍。在一次政务会上,当着杨虎城的面痛斥说:“现在整个国家陷于民穷财困之中,外寇欺凌,陕西今年又是荒年,而西安的军政人员却花天酒地!”当杨虎城解释官员是在接待何主任时,李仪祉骂道:“什么接待!都是些混账王八蛋!”随后扔下一句“这个厅长我不当了!”飘然而去。
 
    李晑回忆,当时李仪祉有一辆公车,这辆公车除了工作使用,家里人一概不能碰。“那时候我三伯父一直在祖父身边工作,张学良在西安的时候,三伯父常陪他打网球,有一次他跟张约好了,但又有事走得迟,眼看要延误,就想用下祖父的车,结果话一张口,就给祖父拒绝了。”
 
    惠泽关中被称为“灶神爷”
 
    李仪祉虽忙于水利,却喜爱秦腔。父亲李桐轩创办易俗社后,他在工作之余,也创作了3部秦腔剧,其中大都是宣传进步思想、抨击封建黑暗的内容。尤其是一部“李寄斩蛇”的戏,虽只有四回,却写得跌宕起伏,上演后好评如潮。
 
    李仪祉为人严肃,谨厚,早在求学期间,便因古板的举止,被人戏称为“圣人”。而实际上,李仪祉情感丰富,极重情义。他一生没有娶过小老婆,对妻子感情深挚,对一些封建的举动十分痛恨。李仪祉有个司机,叫陈阿津,是上海人,李被调入陕西后,他也随着定居陕西,和李家关系亲近。当时,李仪祉有个义妹李竹意(音)的弟弟,想要娶个小老婆,怕直接跟李仪祉说会遭到拒绝,就托陈阿津给说,结果遭到李仪祉的怒斥,说:“我们家是个民主、进步的家庭,怎么能做这种事?”
 
    就在泾惠渠贯通三年之后,因过于劳累,长期积劳成疾,1938年,57岁的李仪祉溘然长逝。杨国胜介绍,泾惠渠修好后,小麦从每亩100多斤,增长到了每亩收获300多斤,棉花(皮棉)每亩从30-40斤,增长到了60-70斤。
 
    新中国成立后,泾惠渠管理局对泾惠渠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保养,并将土渠修筑成了石板渠。时至今日,这条纵横了近百年的泾惠渠,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尽管无法同今天的葛洲坝等超大型的水利工程相比,但依然具有史无前例的开创性意义。据泾惠渠沿岸的村民讲,当年泾惠渠看上去不深,但有水时,水流就很急,灌溉时几乎不用水泵等动力设备,就能轻松地将水引到田里。正因如此,为感念李仪祉兴修水利的功德,当地百姓无不颂其为“灶神爷”,称其为“关中龙王”……
 
    如今,泾阳县王桥镇社村北的小山坡上,李仪祉的墓碑巍然矗立,坡下不远处,便是著名的泾惠渠。渠两岸庄稼喜人,田园静美。
 
    今天已很少有人再提起李仪祉,提起他的“关中八惠”。然而,“饮水思源”,历史是不会被轻易磨灭的。
 
    “李仪祉先生做了几百年间没人能做的事,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2012年9月22日,泾惠渠管理局工程师孙宏民感喟地说。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