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引泾灌区管理组织的历史演变与影响

来源:胡娜      发布时间:2014-12-17     
    引泾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灌区之一,从公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到今天的泾惠渠,已有两千余年,古渠虽有兴有废,但引泾灌溉却经久不辍,重要因素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长期的管水实践使引泾灌区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至今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设置一套系统的管理机构,组成完整的管理体制是提高灌溉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一、引泾灌区的范围、规模
    引泾滋秦源远流长,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郑国渠之后,由于河床的不断下切,历代引泾渠口在泾河瓠口区域内逐渐上移,汉唐及以后继之而建的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龙洞渠、泾惠渠等,经历了七代,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
     引泾灌区的规模在秦郑国渠时,溉田115万亩,随着管理组织的松散和严紧而不同,到1932年开凿泾惠渠时,可灌田50万亩,当前泾惠渠灌区承担着西安、咸阳、渭南三市的临潼、阎良、高陵、泾阳、三原、富平6县(区)145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
    二、引泾灌区管理组织的历史演变
    唐以前的各代泾渠的管理组织,史料记载极少,有关史志只留下一个扼要的修渠职官表。如秦时的郑国,汉朝的倪宽、白公,晋时的苻坚等。但这些人主要是负责修建的政府官员或技术人员而已,并非泾渠上专门管理官员。这一时期,泾渠的管理多由地方行政官员兼理,集中体现了其行政监督作用。
    唐代郑白渠的水利管理机构,除中央设有工部尚书,下属水部(水行政管理机构)、都水监(工程施工机构)和河渠署(中央派出机构)外,在地方上还设有河堤使者,后称河堤谒者,郑白渠的管理直属京兆尹,并以京兆少尹一人负责,有时亦兼有“渠堰使”衔,或另设“渠堰副使”,府、县差官一人督视,“每渠及斗门设长一人”。上至中央下至斗门,都有专人管理,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机构和体制,还规定了渠、斗长的选用标准和考核制度。
    宋代丰利渠管水机构,中央仍有工部所属之水部,及都水监和外置都水使者(或称外都水丞)之设置,三白渠则其设专官称作提举三白渠公事(宋代官名)。其职责是“掌潴泄三白渠,以给关中灌溉之利。
     元代王御史渠的管理组织,较前代更加健全。设专职官员管理。改河渠司为屯田总管府兼河渠司事,设总管、副总管、看守洪堰水军等。王御史渠建成后,屯田总管府兼河渠司事的组织机构,一直延续到元代末年。
     明代广惠渠的管理组织称为水利司。现存泾惠渠管理局渠首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水司碑上就曾提到“水利司”。明代形成了严格的用水制度。渠道的管护有官渠和民渠这之分。干渠由四县衙门管理,所需费用,由官府拨款。王屋一斗以下的渠道为民渠,分别由各县按辖区分管,由民间养护管理,用水管理十分严密。
    清初,龙洞渠设水利通判驻泾阳之百谷镇,专司渠事。清代在渠道上设有渠长、水老和斗管人员,形成较系统的管理组织。
    泾惠渠创建之始,李仪祉先生就筹划组织专业管理机构。泾惠渠竣工后,于1934年成立泾惠渠管理局,置于泾阳县城内,直属陕西省水利局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引泾灌溉历史上的新篇章。泾惠渠灌区在灌排管理和工程管理上实行的是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泾惠渠管理局作为专管机构,主要管理水库枢纽及支渠以上灌溉工程和支沟以上排涝工程;斗渠工程的管理,由当地群众以承包、租赁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形式进行管理。分毛沟以下排涝工程,由当地政府和受益区群众进行管理。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隶属省水利厅。目前机构按抗旱灌溉、防洪排涝、综合经营三大系统设立。
    三、引泾管理组织取得的经验及现状
    从管理组织上来看,郑国渠是发卒万人建成的,其建设为军事组织;从当时诸侯争霸、烽烟四起的情况推测,其管理也应该是军事组织。白公渠是由赵中大夫白公修建的,其管理的中央机构水衡都尉,设有都水丞,地方设左右都水长。丞息躬夫曾持节领护三辅都水管理白公渠。这表明西汉时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郑白渠是由京兆尹黎干、高陵县令刘仁师等主持建设的,表明其建设为地方政府,但监管为中央的都水监。唐代中央工部尚书下设水部、都水监等,地方设河堤使者。郑白渠的管理直属京兆尹,由京兆少尹具体负责,从中央到斗门都有专人管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管理机构。丰利渠建设、管理沿用唐制,但三白渠专设提举之职进行管理。王御史渠由西台御史王琚主持兴建,建成后一直由屯田总管府兼河渠司管理。同时对丰利渠先后设三白渠正副使、河渠营田使大使副使等专职进行管理。广惠渠由陕西巡抚都察院右副御史项忠、陕西巡抚右都御史余子俊、副都御史阮勤主持修建,其管理沿用旧制。龙洞渠先后由泾阳县令金汉鼎和王际有、督臣岳钟琪、总督查朗阿主持修建,其管理先由西安水利通判,后由水利县丞或灌区知县监管。民国泾惠渠由陕西省政府牵头成立的渭北引泾工程处和渭北水利工程处以及后来成立的渭北水利工程委员会建设,其管理由1934年成立的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负责,管理局下设总务、工务课和八个管理处。
    当前泾惠渠灌区的灌溉管理组织,除了延用李仪祉先生制定的管理体制,健全三级管理组织外,还不断创新,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干支渠由管理局专业管理组织进行管理,斗渠及其以下渠道用水由群管组织进行管理。从2002年开始,灌区有计划的发展和培育农民用水协会,目前共组建注册农民用水协会39个,控制灌溉面积71万亩,丰富了灌区灌溉管理形式,管理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得到国务院的嘉奖,多次被评为水利部先进单位。
    从以上可以看出,历代引泾灌溉工程无论是中央建设、地方建设,还是中央监管、地方修建,均有严密的组织。特别是自西汉起,从中央到地方、从总干渠到斗渠都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实施有效管理,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组织体系,保证其效益的发挥。
     四、引泾管理组织对灌溉效益的影响
    引泾灌溉,组织之严密,管理之先进,为历代水利工程管理树立了典范。汉因白公渠,制定出我国最早灌溉制度——水令。唐总结郑白渠灌溉管理,颁布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法典———《水部式》。元总结唐宋经验,制定了《洪堰制度》和《用水则例》,使之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管理法规。明广惠渠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按亩收取水费办法。
     战国时所修的郑国渠,修渠之始就明确了此渠的政治作用:“为秦建万世之功”。所以秦不惜代价,用十年之久,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
    汉代的儿宽“定水令,以广溉田”。这是我国最早的灌溉用水制度,反映了当时泾渠在灌溉管理上的成就。先进的管理水平,对水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汉代修白渠,在其竣工之后,劳动人民就给予很高评价。“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反映了长安对白渠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
    唐朝时期泾渠上出现了大量的斗门和堰进行配水。也正是由于这些水工技术在泾渠上的成功运用,又促进了泾渠管理水平的提高。唐代的轮灌制、对不同作物用水秩序的规定、重要水利法规《水部式》的制定等,与此不无关系。
    元朝在关中地区设立屯田府,督促泾渠的修治,同时产生了详细的渠堰管理制度。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水利,引泾渠道也曾多次维修。清对引泾渠道进行改建,弃泾引泉。
    近年来,泾惠渠管理局按照由经营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新理念,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抓引水,推广送水浇地“一条龙”服务模式,送水到田间地头,服务到村组农户,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灌区农灌引水量逐年稳步上升,年斗口引水量由1998年的8770万m3提高到2014年的1.3亿m3。其中2011年的农灌引水量是近25年来历史最高水平。
    回顾引泾灌溉的历史,始于秦、兴于汉、盛于唐、衰于明清,除了其它原因之外,可以看出灌溉的兴废与管理的组织及管理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什么时候组织健全,加强管理,这一时期的灌溉效益就好。反之,效益就差。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