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在《秋兴八首》之七中这样形容昆明池:“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诗人置身于中唐,思绪遥接千载之汉风,描绘了昆明池辉煌的过去。
一、昆明池遗址
悠悠千古,沧海桑田,今天依稀可辨的汉唐昆明池故址,是位于距西安市西南15公里长安区斗门镇东的一片洼地,汉昆明池遗址的范围,南界石匣口村,北抵南丰村,东达万村,西至斗门镇(位处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调节斗渠闸口处以此得名),范围东西约4.25公里,南北约5.69公里,沿岸一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蓄水量可达3000 万立方米。昆明池开凿于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其得名与云南滇池有关。《史记•西南夷传》记载:汉武帝派使者想开通天竺国(即今印度)的竹制品贸易,被昆明国所阻隔,汉武帝决定讨伐昆明国,故开凿了类似昆明国滇池的昆明池,以训练水军。有关昆明池与滇池的历史渊源,西汉辞赋家扬雄在《羽猎赋序》中曾有描述:“穿昆明池,象滇河”。
汉武帝引池水以象天汉,并在昆明池东、西树立牛郎、织女雕像,展示汉王朝的国威神圣。织女雕像原在斗门镇常家庄村北,后移至一寺庙内,乡人称"石婆庙",高约2.3米,身着右衽交襟式长衣,双手环垂腹背,整体作跽坐状,口鼻部分曾经过后人重刻,颈部有断裂痕,左臂及后背风化剥蚀较严重。后垂的发辫和丰腴的脸庞都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牛郎雕像原在斗门镇棉绒加工厂内,雕像埋于地下,上身露出地面约l.9米,石像五官清晰发丝雕痕缕缕可见,身穿中国传统的交襟式上衣,腰间束带,短发、宽额、浓眉、硕颌,男性特征十分明显。这两尊雕像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比兴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公元前117年)还要早。石像均系圆雕,刀法简洁,造型古朴,线条粗犷,整体风格壮美、朴拙,是研究我国西汉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
直至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昆明池依旧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景色优美,成为京城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因堤堰崩溃,政府无力修筑,昆明湖渐趋干涸。
二、 昆明池的功用
1、练兵.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初衷是为操练水军,以便征讨西南诸国。据史书记载,当时昆明池水面上有楼船、戈船几百艘,兵器林立,云帆蔽日,其中的“艨艟”(meng二声, chong一声)是一种军用战船,能隐蔽军卒,出奇制胜,具有良好的水战性能。
2、供水.昆明池是京城长安的主要水源地,建在细柳塬与高阳塬之间,池址水平高于当时汉长安城内外所有地区。昆明池水源来自秦岭北麓的潏水,丰富的水源在长安城西南高地形成一个人工的汪洋大海,分别在东口、西口、北口修了三条引水渠道,环绕京城而过,保障了京城内外的用水。
3、游乐.昆明池是上林苑内主要的游乐区,是皇室、贵族的娱乐所在地。据《史记平淮书》所载,昆明池岸边,修建了许多离宫别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林村掩映,风景十分迷人。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对昆明池旖旎壮阔的自然景色和宫殿馆舍也作了生动的描绘。唐代诗人李百药在《和许侍郎游昆明池》中写到“神池望不极,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景类虞泉”。
4、养鱼.昆明池还有一个用途是养鱼。《三辅故事》云:“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时,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西京赋》中还列举了形态各异、名目繁多的鱼类品种。池中所养之鱼,一部分供应皇家的祭祀诸陵,另一部分投放市场,遂使长安市场鱼价降低,足见其产量之大。
三、再现昆明池胜景
一池兴衰映衬古城沧桑,昆明池景色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而今空留遗址,使人平添诸多思古幽情。
西安是我国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根据《西安市水资源供求计划报告》预测,2010年西安市总需水量为38.26亿立方米,到2030年需水总量将达5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再过5年,我市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缺6个库容2亿立方米的黑河水库。另外西安市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北麓,从源头至峪口不过30多公里,海拔从2000多米降至450米,不可能发育出回水线很长的优良库址地貌。所以,在西安城乡接合部开发昆明池,建设大型平原水库是非常需要的。
修复昆明池,让古城受益是无数水利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沣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拟投入92948万元将昆明池遗址建成面积达12300亩生态水面。昆明池开发修复后,可与杭州的西湖相媲美,能彻底改变西安城市的形象,为西安的旅游业增添强大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为西安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面积,周边湿地为鸟类生息繁衍、越冬栖息地,可与秦岭林海形成一个良性的生物场。还可为西安的分洪、防汛、抗旱提供良好条件等。修复昆明池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促进西咸一体化、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