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文化遗产日:审视水利的文化地位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14-11-03     
 
 
   在2006年6月10日文化遗产日前夕,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就水利文化遗产问题采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谭徐明教授。在今后的江河水利志的编纂与续修过程中,会越来越多的遇到相关问题,现将采访内容刊登如下,以供参考。
 
  现代水利周刊: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祖先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真实见证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现在国家从今年起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您认为突出的意义是什么?
 
  谭徐明: 向世界昭示中国的进步,文化方面的重要进步。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历史价值惟一性与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保护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上。去年我到日本参加山梨大学与日本的中国水利史会联合举办的“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会成立40周年的纪念会”,那次的议题是亚洲季风区灾害研究与治水方略,议题围绕着 “活用历史的智慧”开展。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对历史的态度。会后考察他们的古代水利工程,有些是遗址博物馆,更多的是合理改造后仍在运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很感慨即使一段堤防也被完整的保护,再就是他们很认真地收藏和利用非物质的遗产,包括档案、文献,以及和水有关的民俗活动(如祭祀水神)。放眼世界,共通的发展趋势是越是现代化,越看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
 
    国务院决定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是面向全社会的,必将提高全社会对于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也将提高水利界对水利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让我们树立长远眼光,尊重自己民族的创造。
 
 
  现代水利周刊:结合您多年的水利史的研究和相关文物的考察,您对现今的水利文物保护意识有何评价?
 
  谭徐明:人为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古代水利工程或者与之有关的文物(例如堤防上的镇水兽、碑刻、祭祀水神的寺庙等),主要分布在野外,受到自然风化的影响,能够保留下来的实属不易。古代水利工程最近几十年破坏的速度加快,主要来自建设性破坏,城市房地产开发、水运部门的航道整治、还有水利工程新建或扩建等等。但是,今天对于文物的认识开始有所变化。很多地方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主动考虑古代工程,如坝和闸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例如北京河湖整治中对元代广源闸的保护,就是成功的实例。杭州、绍兴结合城市水系改造对古运河和护城河的保护,也是很成功的。也有保护不得法,好心办了坏事。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专业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
 
  现代水利周刊:很多文化遗产都是与当地良好的水利环境有关的。您如何看待水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谭徐明:今年的第四届世界水论坛,在“水与文化”专题论坛上,洪泽湖目前仍是中国东部平原区最大的湖泊,对淮北平原生态环境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一句话是:水是社会共同的生命,基于这一点,人类的水的行为如果不考虑它的文化因素,是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
 
    看看安徽的宏村,它实际上是依托一个完善的水利系统而存在的。丽江古镇源于玉龙雪山水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赋予了这座城市户户临水、家家垂柳的美丽。被水环绕或分割的城市是灵动的富有魅力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创造了成都的河流,如果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反过来,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发展的动力使各时期的人们全力维护这个水利工程。水利跟经济、政治、文化就是如此密切关联。文化遗产生动地告诉我们:何为水利的创造?何为水利的魅力?
 
  现代水利周刊:我们了解到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伤害,就我国众多的水文化遗存来看,您认为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什么?作为一个专家,您认为水利部门在推进工作时到底应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谭徐明:这就是我们怎么去看它的问题。比如我们应该考虑有些改变是不是值得的。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的文化底蕴。很多古代水利工程,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我们就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利用它,把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
 
    我认为“资源水利”应当涵盖水利中的文化资源。保护水利遗产和古代水利工程是水利部门应有的责任。比如说南水北调工程,我们就应该考虑东线工程与京杭运河保护的结合,以运河为轴线形成文化的辐射,带动区域旅游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调动了沿线治污的积极性,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自身的保护和文化地位的提升,使水利工程与社会与文化很密切的联系,何乐而不为呢。水利工作者应当有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保护水利遗产的重要性,主动担当这份社会责任。让水利文化遗产成为水利与社会与文化联系的纽带。
 
  现代水利周刊:你认为对水利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是什么?
 
  谭徐明:保护和利用水利文化遗产的行动与经济建设不是矛盾的,实践证明合理利用有利于遗产保护。在有古代水利工程或文化遗存的地方进行大型土木工程建设,水利部门应当从从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考虑有效的科学的保护。首先我们应当对现有的水利遗存和古代水利工程现状有清晰的了解,纳入行业管理的范畴。另外专业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涉及对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利用的研究。此外建议大学教育应当将水利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纳入其中。就像学建筑必修建筑史,学经济必修经济史一样,学水利应当学习水利史,以培养未来水利工作者文化和科学素养。
 
(摘自《中国水利报》2006年6月8日 现代水利周刊)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