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渠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其由赵中大夫白公提议修建,故以其姓氏命名为“白渠”。这是继战国时期的郑国渠之后,关中地区兴修的又一项重要引泾水利工程。
白渠起自谷口(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止于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最终汇入渭河,总长度约二百里。其渠线位于郑国渠之南,两渠总体走向相近:白渠流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则在其下游注入洛水。
由于泾河泥沙含量较高,白渠在灌溉农田的同时,也为关中平原带来了富含养分的肥沃淤泥。当时百姓曾传唱歌谣赞颂其功:“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民谣生动描绘了民众合力开渠、利用泾水泥沙“灌溉兼施肥”促进农业丰收的景象。
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也盛赞道:“郑白之沃,衣食之源...决渠降雨,荷锸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 郑国渠和白渠共同成为保障首都长安粮食供给的核心设施。
白渠是汉武帝时代关中众多灌溉渠系中经济效益最为突出、地位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对推动关中农业生产发展作用显著。
东汉迁都洛阳后,白渠曾一度荒废。直到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以关中为根基,苻坚才组织人力对白渠进行了修整。西魏定都关中后,也曾对其加以重修。至唐代,因郑国渠主体工程已无法使用,白渠遂成为关中灌溉体系的骨干,并被细分为三条主要干渠: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合称“三白渠”。
唐高宗永徽年间,三白渠的灌溉总面积曾达到一万余顷,成为关中农业真正的命脉所系。然而,中唐以后,因渠上大量设置水车、水磨等水力机械占用流量,加之泾河上游用水日益增多,导致白渠水量锐减。尽管几乎每隔二十年就要进行疏浚清理,其灌溉能力仍大幅衰退,面积锐减至高峰期的五分之一左右。
北宋、金、元等朝代均曾设立专门官职管理白渠,直接隶属于中央。明朝时,白渠规模进一步萎缩,改由陕西省派员管理。至清朝雍正年间,白渠持续缩小,管理权移交西安府。乾隆之后,其规模缩减为今天所称的龙洞渠,水利事务分散归地方各县管理。此后,作为重要水利工程的“白渠”之名,便渐渐淡出史册。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勘探时,意外发现一段古代沟渠遗迹。发掘表明,该沟渠至少经历了四个使用阶段:在沟渠底部发现了汉代典型的绳纹筒瓦、砖块等遗物;而上层淤积中则出土了外素面内布纹的筒瓦及瓷片。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条沟渠开凿于西汉中期,并在唐代延续使用。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时代特征,推测这条沟渠正是文献中记载的汉唐时期白渠的历史遗存。这一发现为研究白渠的真实走向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