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透亮的自来水汩汩流出的时候,是否会想起50多年前老一辈水利人撼山截水建设冯家山水库的壮举,是他们当年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宝鸡水源充足,工农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便捷舒适。
宝鸡地处关中平原最西端,守着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几千年来望水兴叹,渭北旱塬虽然黄土深厚,却无水浇灌,只能靠天吃饭。在宝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千河水弯又弯,百姓眼泪擦不干,半夜下雨水上漂,天旱出门把饭讨。”导岍及岐,是渭北旱原和千河两岸黎民百姓世世代代的愿望。
20世纪60年代末,由陕西省委决策、宝鸡专区组织实施的大型水利工程——冯家山水库。1970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陈仓、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区7个兵团包干完成,参加建设的广大农民、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夜以继日,团结奋战,日上劳力最高达10万之众。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工程采用“土法上马、人力施工”的方式,大家硬是凭着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干劲,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7个月就凿通导流洞,1年10个月就把73米高的巍巍大坝竖立在大山之间,15个月就贯通地下长龙“万米隧洞”,3年8个月水库就下闸蓄水,5个月后就通水灌溉。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伟大抗争,146位干部群众为工程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曾涌现出无数个像“铁人”冯来娃、老英雄何升、学雷锋标兵张虎祥、革命的老黄牛张文海、退伍军人徐锦才、插队知青谷鸿等先进模范人物和多奇志女子打夯队、朝阳铁姑娘战斗队等先进集体。当时水库工地上流传着一首歌谣:“木棒一搭就是梁,茅草一盖就是房。树枝一夹就是墙,竹子一编就是床。自力更生建营房,延安精神大发扬。兴工战鼓震天响,迎接大军上战场。”当年人们众志成城,凭着一股股韧劲,修建冯家山水库的光辉历史,一点都不亚于河南林县人修红旗渠和郭亮村人修挂壁公路。
水库建成后,引水上塬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千河之水从西向东滋润着陈仓、岐山、扶风等地,真正让渭北“旱腰带”变成了“米粮川”,西府人民从此告别了饥荒和水荒。可以说,冯家山水库的建成,是一个泽被后世、造福西秦的壮举,是战天斗地的历史丰碑。
如今,在冯家山水库大坝西北面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13层1400多孔窑洞,这是当年大坝建设者的住所,他们乐观而风趣地称之为13层楼房,这是水库建设者们积极向上、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历史记录。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冯家山精神,至今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