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陕西汉江流域灌溉历史综述

来源:张亚楠      发布时间:2025-05-12     

陕西汉江流域农业灌溉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秦汉至明清,在汉江支流上,先后建有 300 余处引水堰坝,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使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

秦汉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确立、农业开发的深入、交通条件的完善,汉江流域与关中平原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在农业灌溉体系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秦王政即位时,秦国已据有关中、汉中、巴蜀等郡县,并以汉中和巴蜀为后方基地。汉高祖刘邦以汉中地区为发迹之地,汉江流域作为战略重地备受关注,其农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刘邦驻军汉中时,命萧何和曹参在褒谷口修建了山河堰,引汉江支流褒河水灌溉农田4万余顷。西汉初年,张良渠修成,引湑水河灌溉农田,《水经注》:“(湑)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汉高祖二年(前 205 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王莽居摄二年(7 年),修五门堰,引汉江支流湑水河灌溉农田 5 万亩。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孙述会聚甲兵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筑窖南郑。灌溉渠堰的修筑是粮食丰产的重要因素。据相关石刻碑文记载,今南郑殷家营附近的流珠堰、汉中市汉台区北郊的古陂池、王道池、顺池、草池、明月池等皆为汉代所修,这一时期灌溉渠堰的大量修筑为统治集团提供了丰富的粮草供给,也促使汉江流域成为其后方基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江流域农业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汉末三国时期,农业曾一度繁荣。这一时期,中原战乱频发,汉江流域地处南北过渡带,地理位置独特,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割据政权出于政治、军事方面考虑,采取了积极的农业措施,并整修引水灌溉工程,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曾对山河堰作过整修。东晋至隋初,汉江流域反复沦为战区,成为诸多割据政权军事争夺的战略重地。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传统农业处于衰退状态,加之大量氏、羌、獠、蛮部族迁入境内,与土著汉民杂居其间,出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獠蛮采集渔猎文化同时并存的局面,农业灌溉发展相对缓慢。

宋代,汉江流域农业灌溉进一步发展。宋神宗期间,先后 4 次下诏兴修水利,其间陕南得到较大发展,山河堰始建于汉代,后因破坏严重,灌溉日衰,宋代对山河堰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日疥薄,今为富腴”。同时,五门堰、杨填堰也得到系统整修和扩建,并初步形成灌溉工程体系,其灌溉区域相互补充,灌溉面积更广,灌溉效益更大。除大型灌溉渠堰外,小型渠堰、池塘也得以发展,北宋熙宁七年(1074 年)“六月,金州(今安康)西城县民葛德出私修长乐堰、引南山力水开池蓄潴、以灌水田”。

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以兴修中小型渠堰为主,治理整修历代渠堰为辅,农业灌溉发展达到高峰,扩大农业灌溉区域,增加农作物产量。这一时期,南方各省移民大量迁移至此,带来了先进的水利灌溉经验和技术,流域各县充分利用当地水源条件,在地方官员的主持下,绅民争兴水利,兴修渠堰蔚然成风,整修了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等一批古渠堰,其中,山河堰整修后可灌田 20 余万亩,成为陕南最大的灌溉工程。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汉阴县令张大伦主持修建月河大堰,疏水拓田。明嘉靖十年(1531 年),关南守

道郭守道,两度捐俸银修整千工堰,灌田 7000 余亩。明嘉靖十七年(1538 年),平利县令魏尚修大贵堰。清雍正六年(1728 年),在付家河峪口修大齐堰,分六垱,灌田 2000余亩,同年,修南沟堰,灌田 300 亩。此外,旬阳的水田坪堰、石泉的兴仁堰、紫阳的松河堰等也相继修成。这些渠堰灌溉农田数十亩至数千亩不等,共同构筑了汉江流域农业灌溉体系,为之后水利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