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中国现代水利科学的摇篮:天津水工试验所的前世今生

来源:曹哲      发布时间:2025-05-12     

1934年,天津意大利租界内,一座看似普通的建筑悄然落成。这座由北洋工学院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共同筹建的天津水工试验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试验研究机构。它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中国水利科研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中国传统治水智慧与现代水利科技开始深度融合。

中国自古就是水利大国。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灵渠等伟大工程,再到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经验。然而,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推进,水利科学在18-19世纪迎来了质的飞跃。法国人皮托发明了测量流速的皮托管,英国人雷诺发现了流体运动的相似准则,德国人恩格斯开创了系统的河工模型试验。当这些现代水利科技在欧美国家蓬勃发展时,中国的水利研究仍停留在经验阶段。

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国的水利先驱开始意识到这一差距。其中,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利之父"的李仪祉尤为突出。这位曾留学德国、专攻水利工程的学者,在考察欧美各国后痛感中国水利科研的落后。他在《水利杂志》上撰文疾呼:"欲求水利事业之进步,非从试验入手不可。"李仪祉的主张得到了华北水利委员会首任会长李书田等人的积极响应,筹建水工试验所的构想由此萌生。

筹建过程充满艰辛。当时中国政局动荡,经费筹措困难,技术人才匮乏。据1933年《水利月刊》记载,试验所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华北水利委员会的节余经费和北洋工学院的拨款,总计约10万银元。场地选址几经周折,最终定在天津意租界内一处废弃仓库。设备采购更是困难重重,核心仪器如流速仪、水位计等均需从德国进口,仅运输就耗时半年之久。

1934年秋,天津水工试验所正式挂牌成立。这座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试验所,拥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水工试验设备:长50米、宽20米的大型试验水槽,可模拟不同流速和水位的循环系统,精密的水位、流速测量仪器等。首任所长由北洋工学院教授李赋都担任,他曾在德国汉诺威水工研究所深造,是中国最早掌握现代水工试验技术的专家之一。

试验所成立后立即投入重要课题研究。据1936年度工作报告记载,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永定河治理、黄河泥沙问题和华北地区灌溉系统优化等领域。其中,永定河模型试验最具代表性。技术人员按1:100比例制作了长达35米的河段模型,通过数百次试验,提出了"束窄河槽、固定中水河床"的治理方案,为后来的永定河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水工试验所的命运发生转折。1937年7月,日军占领天津,试验所被迫停止运作。部分设备在工作人员冒险转移下得以保存,最终辗转迁至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些设备成为重建中央水工试验所的重要基础。1949年后,天津水工试验所的学术血脉分流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其开创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回望天津水工试验所的历史,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科研机构的建立。它代表了中国水利从经验传承向科学实验的重要转型,开创了"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的现代水利科研范式。李仪祉等先驱者倡导的"科学治水"理念,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实践和传播。今天,当我们看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超级水利工程时,不应忘记80多年前在天津那个简陋试验室里,中国现代水利科学迈出的第一步。

从传统治水到现代水利,天津水工试验所恰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水利智慧与当代水利科技。它的历史启示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需要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方法有机结合。这或许就是这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试验所,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