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泽被苍生的广泽渠

来源:严婵      发布时间:2025-04-15     

榆溪河被称为榆林市的“母亲河”。说到榆溪的水,就不得不提一条古渠——广泽渠。广泽渠位于榆溪河红石峡谷内,原称红石峡渠,后改为广泽渠,取“泽被苍生”之意。

广泽渠的开凿有两种说法:一是宋代开凿说。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马希龙《延绥镇志.卷二》红石峡记载:“俗传、昔夏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结合红石峡灌渠遗存、碑刻及红石峡的变迁可知,早在宋代时,已有石峡流水,但是否用于灌溉,语焉不详。二是明代开凿说。据《延绥镇志卷二.水利.红石峡渠》载,“(1473年)巡抚余公子俊,濬自红石旧硖凿石通渠,溉镇城西园田达水西门。”

明成化八年(1472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同举人纪温查山形、勘地势,亲自率领将士,历经数月之劳苦,首次凿山通渠,不仅解决军队用水,而城西民众也能灌溉,经过引水灌溉,一年收获粮食6万石有余。正德年间渠废,嘉靖年间巡抚张子立修复。到明万历二年(1574)渠被洪水冲毁,巡抚张守中主持,由榆林城人刘勋等在红石峡石崖东侧的慈仁殿内“凿水洞为渠”进行修复。清初,渠淤泛溃又废,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897年)兵备道董沛年修复。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渠“辄复淤坏”,知县黄照等又进行修复并“南拓15里,称广泽渠”。清光绪六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至1964年,东西水渠有效灌溉面积达一万余亩。

今天,在参观红石峡摩崖石刻时,就可看到悬崖上的那个输水“洞”。这个输水洞并不算长,但在当时可算得上“世界难题”了。当时人们凿石开洞只能用“火焚水淬”或“火烧醋淬”的办法,就是先在石头上架材火烧烤石头,待石头滚烫时,用冷水或醋再浇到石头上,使石头突然冷缩而裂缝,然后再用铁钎去撬。这与同时代在泾河上修建“广惠渠”的办法是一样的。泾河上的广惠渠,是明成化元年(1465年),副都御使项忠主持,在宋丰利渠和元王御使渠的基础上,将引水口上移,并要打穿大、小龙山两处隧洞。两处隧洞长度不过400米,但“役者咸灯以入,遇石刚顽,辄以火焚水淬或泉滴沥下,则戴笠披蓑焉”(“重修广惠渠记”碑),渠道真正建成已到了成化十八年,工程前后历时近18年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广泽渠,还是历时18年建成的广惠渠,余子俊都有参与。

延绥巡抚余子俊首次开凿的这条恩泽榆林军民600多年的水利工程,时至今日依旧灌渠坚实,造益当地,滋养着灌渠内近万亩土地,它以蓬勃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民的生活。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