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长河寻脉-探求千年涛声里的文明密码(三)

来源:耿涛      发布时间:2025-03-20     

七、流域(河流)水文化研究

渭河水文化研究

渭河水文化研究工作始于2006年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单位职能的拓展和全国水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渭河水文化研究注入了动力。2007年3月22日,时任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局长蒋建军发起了“渭河健康生命行——陕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型公益活动,活动主题是“生命渭河、人本渭河、和谐渭河”。连续举办了五届渭河论坛。2007年首届论坛以“渭河水文化”为主题,全国15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蒋建军在会上作了《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主题报告,与会专家陈维达、何金铭、张骅、韩养民等11名代表相继作了《让渭河充满诗意》《渭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渭河与周秦汉唐》等主题讲座。论坛发表了《打造生态文化渭河宣言》,形成了论文集,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了“渭河文化热”,关爱渭河、保护渭河的热情空前高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第二届论坛以“渭河水资源”为主题,2名工程院院士及200余名专家联合提出了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渭河水资源的专家建议;第三届以“渭河水环境”为主题,提出了共同破解渭河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问题的专家建议。第四届以“渭河安澜”为主题,水利部陈雷部长发来贺信,5位省部级领导、院士及1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规格高、影响大,创历届论坛之最。第五届以“渭河立法”为主题,黄河水利委员会、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人大等上级立法机构部门、相关高校专家以座谈会形式,专题研讨了渭河流域水法规建设工作,促进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分四个层面实践渭河水文化。2007年首届渭河论坛与会专家溯源而上,2008年由西部网、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中国水利报》等来自省内外15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开展“媒体记者走渭河”活动,2009年《渭河网》通联队伍开展“亲近母亲河”活动,2010年资助陕西省四高校社团33名成员以“关注水环境,关爱母亲河”为主题开展陕西大学生环保志愿者走近渭河活动。参与者实地感受渭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熟悉渭河沿岸人文地理,收集了各地方志、水利志、传说、典故、民俗风情资料。搭建了渭河水文化研究平台。2009年7月,为了进一步推动渭河水文化建设,由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宝鸡市水利局、咸阳市水利局、陕西省宝鸡峡管理局、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渭河水文化研究会,推举蒋建军同志渭河水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2012年8月换届,袁录怀同志当选渭河水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编制了《渭河水文化建设规划》。2012年编制了《渭河水文化建设规划》,为2012—2020年间的水文化工作提供方向和目标。《规划》结合渭河自然地理特征及沿岸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以渭河为轴线,以水文化为主题,统筹地域文化,历史古迹、民俗民艺、道路交通、休闲娱乐、现代科技等文化元素,通过“周、秦、汉唐、治水、农业科技”等五大文化主题区域开发,堤内、堤坡、堤顶和堤外四条文化景观带设计,以及文化主题公园广场、水利科技主题馆、湿地景观主题公园、水面文化景观工程、绿色水源展示区、标志性雕塑群等重点文化景观项目建设,致力将渭河打造为安澜之河,景观之河,生态之河,科技之河,休闲之河,历史之河,建成西部“最长最大的生态文化走廊”。形成社会广泛参与氛围。通过征文等形式组织群众、学生讴歌渭河,增强人们对渭河的热爱。通过网络开展了渭河健康生命行活动徽标征集活动,共征集作品148幅。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水利厅、教育厅联合在沿渭五市区中学开展了“渭河少年爱渭河”主题征文活动,评选出的65优秀作品集结编印书籍《诗情画意描渭河》;渭南市大荔河务局在全县教育系统及中小学师生范围开展了“大荔河务杯”征文比赛,64篇获奖作品结集编印书籍《情系母亲河》。组织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通过现场笔会、摄影展等形式开展宣传。召集60多位陕西知名书法家和画家举办了“渭河健康生命行活动书画笔会”;面向社会征集优秀渭河摄影作品,选取获奖作品编印了“美丽的渭河”挂历。开展“美丽的渭河”水文化有奖征文活动,收到社会各界投稿215篇。汇编了一批成果。先后编发了《渭河箴言》《渭河少年爱渭河获奖征文集》《书画笔会画册》《渭河论坛专辑》(4期)《潼关回望》《黑河》《渭河流域文化萃览》《情系母亲河》《诗情画意描渭河》《渭河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数百万字的书籍5000余册;与太白文艺出版社等单位联合策划编撰了《渭河传》《渭河安澜》《渭河文明》《渭河文化》系列丛书。

汉江水文化研究

汉江是陕南人民的母亲河。汉中市对汉水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07年6月位于汉中市的陕西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并以中心为平台,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汉水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创办了介绍汉水文化研究成果的《汉水文化研究》期刊,编写出版了《汉水文化史》和《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等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发行了6集《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共收入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成果250余篇。并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 2013年11月举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共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收到汉水文化研究论文60余篇。2014年,由汉中市水利局原副局长雷保寿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对汉江上游汉中段进行了考察研究,编写了地理文化纪录片《汉水汉中》,2016年由中央电视台改编并制作为6集电视纪录片,于2017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2011年以来,汉中市水利局三次举办以汉江为主题的摄影展,通过镜头展示汉江的巨大变化,并出版《水韵汉中》摄影集。在汉中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建设中,汉中市水利局建设人员充分挖掘汉水文化元素,打造了众多彰显汉水文化特色的景区和景观小品。其中,大型雕塑《汉水女神》已成为汉中的地标。2015年以来,汉中市水利局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汉江源头和境内汉江进行考察研究,撰写了《汉江如此多娇》《汉江——条流淌着历史文化的大河》等研究文章在国内刊物上发表。2016年至2017年由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牵头,连续两年举行栈道文化论坛,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王立群、肖云儒、纪连海、朱福全等就“石门栈道历史文化价值与传承”进行主题研讨。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为了对黄金峡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保护,汉中市水利局和汉江书院于2022年7月,组织汉中水文化专家对“引汉济渭”核心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淹没区黄金峡河段考察调研,对水文化遗产进行拍摄记录。并在《中国水文化》杂志发表了“高峡起平湖  一水兴三秦 ——黄金峡的前世今生”的文章;编写了“引汉济渭水源地考察报告”《走进汉江黄金峡》,由长江出版社公开发行。2022年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与陕西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掘“石头上的文化”,开展“石门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2023年,由汉中市水利局原副局长雷保寿发起,开展汉中盆地水利灌溉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形成多篇调研文章在《汉中日报》发表。2023年12月,由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水利学会、汉中市水利局主办,汉江书院承办的“第一届陕西省汉江水文化研讨会”在汉中召开,数十名国内专家学者就汉江的历史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研讨,收到学术论文56篇。2024年,汉中水文化专家对汉江河源、汉江水运、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对汉中水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文章在多个研讨会交流,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表。2024年6月,由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水利学会、汉中市水利局主办,宁强县委、县政府和汉江书院承办的“第二届陕西省汉江水文化研讨会”在汉中市宁强县召开,来自国内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就“通水十周年 问水汉江源”进行了研讨。同时,2018年以来省内相关单位、院校也相继出版了一批研究汉江文化的书籍。其中有陕西理工学院张社民的《汉水文化研究》、梁中效的《汉中文化与水利文明》《历史档案与文化传承》、刘清河的《汉江文化史》《汉中三堰史话》、张义明的《汉水文化研究集刊》《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等,对于推动汉水文化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省内其它河流研究。

2012年以来陕西水利博物馆在做好水文化宣教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水文化研究,探索挖掘陕西水文化历史内涵,取得了一定成效。策划并实施“河流溯源”水文化调研活动,相继完成泾河、汉江(源头段)、延河、无定河、北洛河文化溯源,《一江天汉英雄泪》《行走塞上无定河》《无定河的绿色保护》《延河寻古》《泱泱延河与历史同辉》等部分调研成果在《江河》杂志发表。同时,陕西水利博物馆积极配合做好“郑国渠申遗”相关工作,制作完成了《秦人治水》大型专题片,该专题片荣获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产品类案例三等奖。2020年以来,陕西水利博物馆组织干部职工积极撰写研究文章,研究深度、广度不断增强,在本馆公众号上陆续发表,受到社会和业界一致好评。

总体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新时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结合中央、水利部、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传承弘扬、文化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陕西在水文化研究方面突出普及,突出应用,突出创新,在提升研究理念,扩宽研究方法,凝练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成果,加大研究力度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上逐步构建陕西水文化理论体系;通过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制定了保护规划,唤醒了人们的保护意识;通过制度水文化研究,增强人们治水、管水、用水的法治意识;通过工程水文化研究论证,丰富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实现了人与自然、水与自然、工程与环境的和谐;通过水文化传播的研究,增强了普及和运用,推进陕西水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展现了陕西水文化的厚重感,提高陕西水文化在国内的知晓度、活跃度、关注度。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