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文化传播研究
文化传播的功能主要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享用文化。从总体来看,关于理论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主要是传播媒介的应用研究,仅仅局限于传播途径和学校教育,创新性的并且能够被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和手段。2006年以来,陕西省水利厅信息宣传教育中心王辛石、刘艳芹、西安市水务局孙满江等,先后在《中国水利报》《陕西政报》发表了《打造陕西水利文化名片》《生命之水济古城---西安市黑河引水续建工程建设纪实》《一河碧水绕城郭》《一泓汉水润三秦》《科技进高校 节水更高效》等文章。2009年陕西省水利信息中心高工李斌撰写的《陕西水利门户网站建设与展望》发表在《陕西水利》杂志上。2014年至2016年陕西省水利厅耿涛撰写的《加大水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好陕西水文化名片》《以加强水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承和弘扬陕西水文化的几点思考》《讲好陕西水利故事弘扬传承历史文脉》先后在《中国水文化》《陕西水利》杂志发表。2015年到2016年陕西省水利厅以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为契机,拍摄了申遗专题片、制作《千秋郑国渠》MV,组织编辑了《郑国渠》《引泾记之碑文篇》、外译作品《老龙王》、画册《古渠春秋》等5部水文化书籍。2017年至2022年又相继编辑出版了《陕西水文化遗产名录》《陕西江河史话》《陕西历代治水人物传略》《河流的阅读——陕西江河故事》《月亮河的传说》《治水兴陕铸丰碑》《关中八惠》《陕西水利人的精神高地》《秦水情(一)》《秦水情(二)》《陕西最美水利人风采录》等15部水文化书籍。编辑了《水韵墨香》《大美渭河》《水润三秦》《水韵陕西》等画册;制作了《郑国渠》《大秦治水》《陕西水利70年70秒》等专题片,在省内乃至全国逐步凸显了陕西水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吸引力。2018年至2024年陕西省水利信息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辛石,基于多年对水文化宣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多次在全国水利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其它相关会议介绍了经验做法。2022年王辛石编撰的《汉城湖传》一书出版。同时,陕西水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自2016年8月正式上线以来,积极开展水文化研究和宣传。水文化研究推文内容涉及馆藏文物、黄河文化、汉江文化、红色水利、水利遗址、廉洁人物、非遗文化等。由郑烨、周佩、雍进、张佳佳、李春红、严婵等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先后推送研究成果50余篇,包括《循总书记足迹,看汉水文化传承》《水润长安之八水》《滔滔汩汩 润泽大地——关中八惠》《碧水丹心 把脉江河——水文站》《古桥悠悠 流水潺潺》《百年历程 红色记忆|东渡黄河》等专题类水文化研究文章,以及《探索嶓冢山:汉水禹迹传奇地》《不朽碑刻铭记三秦水利记忆》《所谓漕仓,在水之涘》《塬上水井,见证“人民的好区长”》《黄河航运史:百水之首,也曾千帆竞渡》等重点课题水文化研究文章。目前社会关注量达2万人,推文阅读量达11.2万人次。2022年9月,陕西省水利厅与陕西卫视联合举办了“全省水文化知识大赛”,通过前期和后期电视推送、融媒体宣传,各类平台点击量达1200万人,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24年陕西省水利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达人说水”微视创作大赛,征集作品30多件,新颖、方便、迅捷的传播方式,使陕西水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六、地域水文化研究
地域水文化涉及行政区和流域中,水与政治、水与经济、水与社会、水与城市等多方面内容,包含与水相关的水利和社会相关内容。
西安水文化研究
西安地区有着悠久的水文化历史。远古时代,半坡先民临浐水而居,汉唐盛世京城的供水、粮食需求增多,因之汉代漕渠、龙首渠及昆明池,唐代广运潭等水利工程应运而生;民国时期,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关中八惠”,在西安境内的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西安水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名人典故、诗词歌赋、碑文石刻、庙宇祭祀、制度法规等六大类,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精神、艺术和文化价值,其经济、科技、环境价值作用凸显。
西安的水文化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对水文化的研究也有一个从懵懂到清醒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水文化主要依托水工程以标语、新闻媒体报刊宣传为主。进入21世纪,水文化逐渐成为水生态工程必不可少的要素,成为点睛之笔。以水务上建设的工程为例,在黑河引水东线工程神禾塬隧洞施工过程中,长安区水利建筑公司在隧洞两边刻写的一副对联,让人印象深刻:“一生能打几个洞,不留遗憾在心中”,这既是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水工程与水文化的一种结合。待到引湑济黑工程修建时,在山石隧洞上题写的对联则是有意为之,对建设工程的作用、意义做了很好地诠释。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出汉水西始东向福泽秦川大地”,下联是:“穿秦岭南来北往贯通黄河长江”,横批:惠祉民众。另一副在“和谐洞”上的对联,上联是:“取湑水渊源泽黑河甘泉南北皆益天下齐欢”,下联是:“削长江洪峰济黄河涸流两域共福华夏同乐”。汉城湖、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把水文化元素、汉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之中,如汉城湖的水车、渭河的石刻雕塑“我爱母亲河”“治水人物群雕”“镇水石牛”,汉代风格的灞渭桥以及在桥上布设的“长安八水”“关中八景”“秦岭72峪”石刻浮雕和咏渭史诗等,使得水文化日益丰富。汉城湖因之成为水利部评选出的全国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的优秀案例。
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石砭峪水库、80年代开始修建的黑河引水工程,缓解了西安“水荒”,护城河、城墙修复和环城公园提升工程,展现了明清风格,融入水文化;90年代采取保护措施使断流的临潼华清池恢复了自流,再现了昔日风采;2000年以后建设的芙蓉湖、曲江池遗址公园、大雁塔北广场和汉城湖等水生态项目,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去处,重现了昔日长安城绚丽多彩的水文化;浐灞生态区以长安塔为标志,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水景观文化丰富;实施的斗门水库(昆明池)和渼陂湖生态恢复工程,彰显水文化和历史文化;“引乾济石”、“引湑济黑”南水北调工程和李家河水库的建成,提高了西安市地表水供水保证率,为跨流域调水积累了经验。通过渭河综合治理,不只解决了防洪安全问题,而且实现了打造“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安澜渭河、绿色渭河、关中生态长廊的目标。同时,在生态、供水、防洪等工程项目建设中融入水文化元素,使水文化与水工程有机融合,相映生辉、相得益彰。2018年以后,西安市围绕水利历史挖掘和水文化传承弘扬推出了系列水文化作品。其中有李战民担纲主编的《西安八水记》、吴左宾主编的《城水相依:明清西安城市水系与人居环境营建研究》、王若冰编撰的《渭河传》、李虎山撰写的《水润三秦:解读三秦大地上的水利文化》等书籍。
宝鸡水文化研究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宝鸡河流众多,治水管水事关民生发展。从1995年以来,宝鸡市不断调整治水管水思路,加快水利发展,积极挖掘水文化内涵,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工作,着力打造水文化工程,始终把水文化研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开拓了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组建水文化专业委员会,加强对水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2009年4月,宝鸡市水利学会专门组建了水文化专业委员会,负责全系统水文化建设工作。2010年5月,经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同意,渭河水文化研究会宝鸡分会正式成立。渭河水文化研究会宝鸡分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宝鸡段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活动,挖掘渭河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传承、弘扬、创新和保护渭河水文化,促进了渭河水文化建设和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功举办宝鸡水论坛,研究水利发展新思路。从2007年起至2011年,宝鸡市政府和市水利局共同举办了5届水论坛。这5届水论坛先后以“水与宝鸡实现三个率先”“水环境·水文化”“水与文化旅游”“水权与水市场”“河流与发展”为主题,邀请李佩成、刘俊民、蔚天骄、姚杰宝、刘树坤、李丽娟等多名专家教授为宝鸡水利发展献言献策,共征集各界人士具有真知灼见的水利科技论文303篇,共同研究水利发展新思路。通过举办水论坛,拓展了宝鸡水利发展的新思路,对全市水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开展河流探源活动,积极挖掘河流文化。宝鸡市水利局先后组织系统职工开展了黄河、渭河、泾河、千河、汉江和嘉陵江等10余条江河源头探源活动,了解河流的水文及生态情况,积极挖掘河流文化,为开发保护河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促进了宝鸡水利事业发展。编撰出版水利典籍,积累水利科技研究成果。编撰出版了《宝鸡江河水库大典》《汶川特大地震陕西宝鸡水利抗震救灾志》《宝鸡市水利志》《冯家山水库志》《宝鸡水利论策》(5卷)等书籍,记载宝鸡水利事业发展详细情况,积累水利科技研究成果,对宝鸡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参考指导作用。大力繁荣水文化作品创作,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精神活力。宝鸡市水利系统大力繁荣水文学创作,先后结集出版了《在水一方》、《在水之媚》、《在水之涘》《在水之央》《千湖情韵》《千湖献瑞》《梦里江河》《踏歌而行》等与水有关的散文集。冯家山水库管理局职工刘瑞创作了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童话小说《月亮河的传说》;冯家山水库管理局原党委副书记陈宗科撰写了《冯家山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并出版了李山虎同志撰写的报告文学《冯家山的激情岁月》等书籍。这些文学作品均反映了水利建设进程中水利大军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风貌和水利职工对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的感悟和思考,为我市水利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活力。丰富水利工程文化内涵,构建水利风景区新格局。宝鸡市充分挖掘宝鸡水文化历史积淀潜力,丰富水利工程文化内涵,构建水利风景区新格局。一是突破以水论水、以河论河的局限与束缚,注重水与人、水与城、水与景、水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水利工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二是将水文化工程与水利旅游融合起来,突出水与文化结合、人与自然和谐,打造出文化内涵深厚的水利风景区;三是在渭河生态治理建设中,巧妙融入文化元素,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因子,打造优美的水文化渭河主题园。开展丰富的水文化活动,激发职工热爱水利事业的热情。在宝鸡市水利系统先后开展了水利征文、水利摄影、节水知识竞赛、“我爱水利”演讲和红歌演唱活动。2008年举办了“金秋水利摄影展”,共征集展出摄影作品100余幅,彰显了宝鸡水利事业和水文化成就。2009年8月27日,宝鸡市水利局首次对全市主要江河和水利工程进行了航空拍摄,历时3小时,共拍摄图片2000多张,为全市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宝鸡市水利局编印了《水润宝鸡》,画册收集市、县水利职工拍摄的照片共246幅,直观地反映了宝鸡江河风貌和水利建设成就。2008年到2009年在宝鸡日报共举办了13期“水利专刊“,内容涉及河道治理、农村饮水等方面。2010年在宝鸡新闻网举办了7期“陈仓网坛”,宣传水利工作。以冯家山水库展览馆为载体,面向社会开展党性教育活动。2018年以后,宝鸡市对冯家山水库展览馆进行了升级改造,被省水利厅、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授予“陕西省水利系统干部教育基地”、“宝鸡市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宝鸡市廉政教育基地”、“宝鸡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宝鸡市水利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宝鸡市以冯家山水库展览馆为载体,对社会人士进行党性、廉政教育,进一步挖掘水利文化,弘扬冯家山优良传统,延伸了水文化的内涵。
渭南水文化研究
渭南市位于八百里秦川东部,黄、渭、洛三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自古以来,就具有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曾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的《史记·河渠书》作者司马迁和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就出生在这块土地上,他们为水利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渭南水利人的先贤和榜样。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针对渭南市没有编撰过水利志,资治、兴教深感不便的情况,渭南市水务局组织力量,调齐众智,着手搜集资料,编撰渭南市第一部水利志。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渭南市水利志》于21世纪之初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图大略的西部大开发热潮中成书面世。2013年以来,渭南市水务局积极贯彻落实省水利厅关于水文化建设的系列指示和要求,以渭南段黄、渭、洛三条河流为主线,持续发力水文化建设,自2017年春季至2018年底,先后出版发行了水文化系列专辑《黄河》《渭河》《洛河》。该丛书参与编辑人员近300人次,主打文章101篇,文字链接548条,绘制使用示意图50幅,采用图片939幅。同时,渭南市水利局组织基层干部职工出版了《日日诗记》《春来遍是桃花水》等涉水专著。2019年以来,渭南市先后编纂出版了《东雷抽黄工程志》《石堡川水库工程志》《湭河水库志》《金水情怀》(东雷二期抽黄工程志)。2020年至2022年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荣膺世界灌溉遗产之际,由陕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权医平等编撰的《龙首遗韵》《诗景洛惠》《洛水清音》《黄河西流去》《龙首渠话》《从远古走来的湭河》陆续出版。2024年在陕西省水利厅举办的“达人说水”短视频大赛中,渭南市水利局创作的《六姑泉》《处女泉》《赤水桥上桥》斩获一、二、三等奖。2024年由渭南市水利局、市文旅局组织主创的长篇纪实文学《行走黄河太华间》出版发行、新编秦腔历史剧《虞姬别霸王》完成首演、电影《家在黄河边》在全国院线上映。
延安水文化研究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延安市水利部门和水文化工作者积极开展水文化研究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延安市宜川县文化工作者王天翔创作剧本《河魂》,再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女娇(周氏,大禹妻子)望夫不归化为石峰的动人情景,该剧上演多场,2014年获得“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六项大奖,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王天翔撰写的《文话孟门山》,对黄河壶口下游孟门山的传说和大禹治水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登载于“水利史研究公众号。”延安市水务局、延安水务集团于2016年至2024年邀请水文化专家赵西安等人,编写出版了《延安市水利志》《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志》《延安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志》,其中《延安市水利志》被评为陕西省三等志书,《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志》被评为陕西省二等志书。延安市水务局原副局长、陕西水文化专家赵西安退休后致力水文化研究工作,带领工作人员完成30多处水文化遗产实地考察,多数列入《陕西水文化遗产名录》;深入挖掘整理延安红色水文化,全面反映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科学技术、宣传舆论工作等,填补了延安红色水利研究的空白,并在国内水利史学术会议上交流,扩大了延安红色水利影响。赵西安还对延安枣园幸福渠及设计人——边区建设厅工程师丁仲文进行了深度研究,真实再现了裴庄渠(即幸福渠)勘测设计和建造过程,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2021年5月,赵西安在《中国水利报》发表《“认识”丁仲文》的文章,获“治水为民,千秋伟业——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主题征文三等奖。
2024年10月,赵西安撰写的《红色水利工程师丁仲文》获陕西省水利廉洁故事评比一等奖,在“水利史研究公众号”登载阅读量超过一万人次。2024年12月,赵西安承担了由延安市水务局组织编纂了《延安水文化探寻》,收录了延安水文化遗产名录、延安河流史话、延安红色水利、延安现代水利工程纪实、延安水文化知识竞赛、水文化调查研究等,集中展示了延安市近年来水文化工作成果,受到各界的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