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长河寻脉-探求千年涛声里的文明密码(一)

来源:耿涛      发布时间:2025-03-20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源脉和故乡,也是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建都之地。由于厚重的历史渊源,陕西水利发展起源早、种类多,具有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从而奠定了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水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遗产资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家对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发布以来,在省内和行业学者中掀起了水文化研究的热潮。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工程水文化、制度水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大体经历了概念提出、宣传研究、行业推动、服务实践、专项建设五个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水文化理论研究

原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张骅同志是陕西最早参与水文化研究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水文化》丛书的主要参编者之一。1996年张骅同志在长春《水文化》杂志发表了《论水文化研究和任务》的论文,他第一次提出了水与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即生命起源、洪水防治、农田水利、水利综合开发,全面开发海洋五个阶段。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民族报》《陕西日报》《水利天地》《海河水利》《成都水利》《陕西水利》《西安水利》《水文化》等报刊发表了几十篇水文化论文,出版了《水文化初探》一书。1990年《中国水利报》从3月21日至9月19日,连载了《水与神话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散文游记》《水与水利著述》《水与绘画雕塑》《水与建筑》《水与揽胜》《水与珍奇》《水与戏剧》《水与民俗》等多篇文章。1991年黑龙江《水利天地》杂志出版了第一部水文化史著《水科学与水文化》,收录了146篇论文,其中有张骅《水与民族兴衰》的论文和《水与楹联》两篇文章。1995年水利部举办了首届水利艺术节,开展了水文化论文征集评选,其中30篇论文汇集成册,出版了《水文化论文集》,张骅的《水与国家民族的起源与兴衰的关系》获论文奖,收录在册。1995年张骅参与了《水文化初探》一书的编导,完成了“科学技术的奇葩”“文学创作的主流”“艺术殿堂的珍品”等篇章,并与他人共同完成了“古今兵家史 ”四大板块书稿的撰写,该书由黄河出版社出版。2002年《陕西水利》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余东勤主编了《渭河流域文化纵览》《沣河文化源远流长》等书籍。从2010年开始,陕西省水利信息宣传教育中心王辛石、王剑等先后在《中国水利》《中国水利报》发表了《从文化的高度思考河流健康问题》《关于渭河的思考和憧憬》等文章。2013年3月,陕西省水文化研究会成立,第一任会长为省水利厅纪检组组长廉泾南。此后,省水利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科普和考察活动,对陕西水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16年以后陕西省水利厅耿涛撰写的“陕西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代对黄土高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代陕西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与探索”“陕西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先后在《中国水文化》(后更名为《水文化》)发表,并有4 篇论文获得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评选二等奖,部分论文后来在“水利史研究公众号”登载。2010年起,陕西省组织水利系统各单位先后完成了《泾惠渠志》《宝鸡峡灌区志》《洛惠渠志》《冯家山水库志》《交口抽渭志》《延安引黄工程志》等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2021年12月由管黎宏、蒋建军主持,杨耕读、刘启孝、刘芳等人编纂的《陕西水利志(1995-2015)》正式出版。2023年4月起陕西省水利厅又组织许灏、蒋建军、耿涛、雷保寿、赵西安、常崇信、王辛石、权医平、杨永平、黄卫涛10位水文化专家,为渭河、汉江等10条河流编纂志书,至2025年2月完成书稿终审,并入选“中国名水志文化丛书”“陕西省地情丛书”。

二、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陕西水文化遗产研究借助现代技术方法,从水文化遗产内涵、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水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1993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常军撰写的《引泾灌溉与水利法治建设》在《灌区建设与管理》杂志发表。1997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总工叶遇春撰写的《郑国渠渠首引水方式辨析》《历代引泾渠首遗迹调查报告》在《陕西水利》杂志发表。1998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原局长程茂森撰写的《历代引泾灌溉水利法规初探》在《陕西水利》杂志发表。1999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胡娜撰写的《关中水利文明的溯源与传承》在《中国水利报》发表。2010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王瑜、孙红民撰写的《引泾水文化的内涵及当代意义》发表在《陕西水利》第2期上。2012年全国“治水与中华文明暨李仪祉水利思想研讨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肖宏武、赵作枢撰写的《李仪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被评为一等奖。同时2013年在制定《陕西水文化发展规划》时,陕西水文化专家提出水文化遗产应按工程和非工程遗产分为两大类,而每一大类遗产应有其物质和非物质形态。2013年陕西省水利厅组织人员对现存的古代水利工程遗址和水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普查,对1950年以前建设、形成及遗存至今的灌排工程、水利碑刻、档案、园林风景等涉水文化遗址,进行了系统挖掘,搜集整理相关文物、文史资料。当年年底《陕西水文化遗产名录》(第一版)编印成功,共收录水文化遗产328处。这项工作填补了陕西水利历史挖掘和水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2015年陕西省水利厅耿涛撰写的《对陕西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发表在《陕西水利工作交流》第2期上。2016年陕西省水利厅又组织10多位水文化专家,对2013年版《陕西水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补充完善,同年8月《陕西水文化遗产名录》正式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录水文化遗产876处,2019年9月该书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科普图书。同时为配合陕西郑国渠申遗,陕西省水利厅耿涛、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双怀共同完成了《郑国渠研究论文集》一书编辑出版。2017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陈景云撰写的《郑国渠灌溉工程的历史意义及传承发展》发表在《中国水文化》第3期上。同年陕西省水利厅将省内外各界对“郑国渠”“汉中三堰”“关中八惠”和渭河、汉江、泾河等的研究文章和具体做法,编辑成《陕西水文化实践与研究》正式出版。2018年陕西水利博物馆张发民、刘璇先后撰写《汉六辅渠与秦郑国渠关系之探讨》《泾水下游泾渠文化之绵延 》《泾河流域历史文化探究》等学术论文,在国内各类研讨会上进行交流。2018年至2022年陕西省水利厅耿涛撰写了“陕西的井文化”“陕西的泉文化”“陕西古代桥梁文化”“陕西古代的湖池文化”“陕西古代的农业灌溉文化”等文章,先后在《陕西水利工作交流》发表,部分文章在“水利史研究公众号”登载。2019年,陕西省水利厅开始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红色水利挖掘和研究。2020年耿涛撰写的“探寻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红色水利记忆”在《陕西党史》发表。同时撰写的“对黄河流域陕西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在《中国水文化》发表。2021年耿涛、王晓斌撰写的“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王满村的幸福梦”“李仪祉与关中八惠”分别在《中国水利报》发表。2022年8月由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王晓斌主编的《泾惠渠修改考略》一书正式出版。2023年8月陕西省水利厅启动了“禹迹”调查和“陕西禹迹图”编撰工作,至2025年2月完成书稿终审,共收录禹迹点72个。另外,自2016年以来,陕西省水利厅先后举办、承办了“第九届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古代灌溉工程保护与利用专题研讨会”“宝鸡峡塬上通水50年纪念活动”“泾惠渠建成通水90周年暨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陕西汉江论坛”等交流活动,其间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涌现,对推动陕西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制度水文化研究

制度层面的水文化是一种心与物相结合的水文化,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人与物、物质与精神三结合,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水文化。研究制度层面的水文化,一般是以国家法律、方针政策和先进的思路理念指导水事活动,培养人们爱水、节水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依法治水、管水的法治意识,使人们在水事活动实践中创造、发展水文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水利厅刘枢机、彭谦等就主持编撰了《三秦水利纵横》《陕西治水思路与实践探索》《陕西可持续发展水利发展与探索》《“三农”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水利篇)》等书籍,书中收录的文章既是对陕西水利发展改革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又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筹划,一些文章更是带有方略性的论著,对陕西水利发展改革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工程布局和重大项目提出了实施方案,并上升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性文件,对指导陕西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构成了水文化领域的重要精神财富。1998年陕西省水利厅政研室主任(兼厅办公室副主任)、政法处处长杨耕读编著了《陕西水利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书中收录了杨耕读同志配合厅领导或独立完成的课题研究、调研报告和赴欧洲水资源管理考察报告等23篇文章。并有多篇文章被评为陕西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2011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视察长江经济带,提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亲自部署推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母亲河。”所有这些,都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陕西组织开展了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有行业特色的贯彻意见,为陕西水利扎实追赶超越提供了政策法治保障。这期间,自2010年开始,陕西省水利厅信息宣传教育中心王辛石、王剑等先后在《中国水利》《中国水利报》《陕西水利》发表了《陕西:新思路引领水利大发展》《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节水型社会:实践中的理性思考》《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西部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态建设》等文章。2011年至2014年陕西省水利厅许灏撰写的《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的亮点和难点》《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奋力推进依法治水管水进程》《陕西加大政策调研力度为解决水的重大问题提供依据》《切实加强水利政策法规调研为可持续水利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先后在《陕西水利》《中国水利》《水利发展研究》刊登。2016年以后,许灏、李泽洲等撰写的《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立法的实践与思考》《陕西省地下水立法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关于丹江口水库库区水行政综合执法的思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水利改革和法治建设》《推进水利综合执法 是执法体制创新之大势》《强化“四个意识”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和法治建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视察讲话的一些体会》先后在《陕西水利》《地下水》《水利发展研究》刊登。2017年以后,陕西围绕水利发展瓶颈,大兴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调查研究成果。其中有许灏、赵作枢等执笔撰写的《西南大旱的启示》《一定把渭河的事情办好》《防汛是天大的事马虎不得----对我省近年来几次洪水灾害的思考》《防汛要切实践行生命至上原则----对2010年防汛工作的思考》《下大决心加快黄河引水是破解陕北水危机的必由之路》《对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调查思考与对策建议》等高质量有分量的调研成果,先后在陕西省委《决策参考》《陕西日报》刊登,并荣获全省党政领导干部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第一名2篇、二等奖1篇,水利部优秀调研成果奖1篇。2023年10月许灏编撰的《水之道----陕西水利政策法治研究与探索》正式出版。

另外,在陕西古代水利制度研究上,2018年陕西水利博物馆张发民、刘璇先后撰写了《从历代引泾碑文看古代水利管理制度》《汉武帝与关中水利 》等学术论文,在有关研讨会上交流。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统筹谋划,指导实践,推动依法治水、管水、用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工程水文化研究

工程水文化研究主要是体现在水文化与水工程的有机融合上。其主要表现是“工程与生态、景观与文化、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和建设理念,做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水利建筑整体与景观设计内容相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水工建筑物个性、布局、色彩和创新,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性、整体性等因素,真正做到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美观、可持续性等。

自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陕西省先后围绕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泾河东庄水利工程,汉江、渭河、延河整治,河湖生态修复治理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论证。前期工作浸透了历任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水利厅领导的心血。

例如,在引汉济调水工程论证和建设过程,就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出现。1984、1986年,陕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王德让、席思贤、余光夏等专家提出了省内南水北调的初步设想;1993年陕西省水利厅委托省水利学会组织开展了全面的普查工作,拟定了7条调水线路、18个取水点的勘察报告;2003年,经多方案计较研究,在田万全主持下陕西省水利厅完成了《陕西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2006年,蒋建军组织完成的《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洪小康组织完成的《引汉济渭受水区输配水工程规划报告》《引汉济渭工程水价调整、资金筹措、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2015年至2019年由蒋建军、田伟、赵阿丽、靳李平、杨耕读等编撰的《引汉济渭论文集》《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前期工作与准备工程建设概要》《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技术成果概要》《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可研阶段技术成果概要》《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移民安置试点工作实践》《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前期工作志稿》等出版物,对工程立项、建设、经验总结、存史起到积极作用。陕西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陕西水利人为之研究探索了70多年的建设项目,被称为“东庄之梦”。项目经历了“六起五落”的规划研究过程,最终在开发任务、坝址选择、泥沙输送和岩溶渗漏等方面取得了堪称国内领先、世界罕见的科研成果,支撑了工程建设的立项审批。2019年6月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批。这期间,1974 年《陕西省泾河干流水利工程开发意见》、1997 年由陕西省组织编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泾河干流陕西段防洪规划》、2004 年咸阳市组织编制《泾河干流咸阳段防洪规划》、2006年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规划》《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06-2010 年)》、2011年《陕西省生态功能区规划》《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报告》等,都为东庄水利工程审批和建设起到关键作用。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纂的《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志稿》全面总结了东庄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历程,达到了存史资政的目的。陕西渭河全线综合整治工程,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历任领导重视关心下,经刘杻机、彭谦、谭策悟、王锋等几任厅领导积极推动实施的。2012年至2018年由党德才主持先后完成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渭河生态区治理规划》《渭河生态区管理规划》等研究论证成果的编制。2022年由党德才主持,杨耕读等执笔完成了《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志稿》编纂工作。这些研究和成果对于在渭河整治中不断创新工程建设方案、实现左右岸环境的保护、加大工程文化内涵的表现力、提高工程建设与生态、人居的和谐性等理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