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疆的“坎儿井”大家并不陌生,可其由来呢?有史料记载“坎儿井”是由一种古老的技术演变的,即龙首渠“井渠法”。井渠法是两千多年前修建龙首渠时的一项施工技术,至今被广为称道,并仍在诸多水利工程中使用。
汉武帝元狩三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20年~前111年),庄熊罴向皇帝上书,建议开渠引洛水灌田。汉武帝征发1万人,从陕西澄城县一带开凿水渠,引洛河水至大荔县。当时,渠道必须经过铁镰山(古称商颜山),铁镰山属渭北黄土台塬区,由于铁镰山山脚的黄土土质非常疏松,遇水沉陷,如果沿山脚明挖河渠,渠岸容易倒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古人创造出神奇的“井渠法”。
所谓“井渠法”,就是竖井与暗渠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是我国汉代发展出来的地下窖井技术。在隧道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布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竖井的开凿有一举三得的作用,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提高了工效。这些竖井,深度随暗渠距地面深度而变化,最深的井有四十余丈,大约相当于今天的90米。《史记·河渠书》记载:“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正是对井渠法在修建龙首渠的运用做了说明。不得不说,这在科技不发达的汉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井渠法在黄土塬区创造性的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长达近3.5公里的地下渠道,使明渠、暗渠和竖井3部分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井渠法是当时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步表现,在其之后,井渠法不断发扬光大,运用到了我国各地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如新疆的坎儿井、河南红旗渠等都有与“井渠法”相类似的技术。
民国时期重修洛惠渠时,在铁镰山开凿5号隧洞时,距隧洞口六里、距出口一里多处的五号隧洞洞西不远的土层内发现有交叉放置的汉柏,据考证此处正是西汉年间开凿隧洞的遗址,“汉柏”乃是隧洞开凿时的支撑。从它的渠线布设,灌区控制来看,走向基本与洛惠渠不谋而合,足见古人高瞻远瞩。现在,在大荔县北铁镰山南麓有个村子,名汉村。明、清以来《大荔县志》中均有记载,汉村是汉武帝修建龙首渠所发卒万余人,渠建成后部分民工在这里落户建村,为纪念修渠功绩,取朝代名命名为汉村。
2020年12月8日,陕西龙首渠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条延续两千多年的灌溉渠再一次获得了世界的关注。井渠法不仅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也为世界水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中国水利行业的一张世界级“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