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先生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活龙王”,他一生为国为民、艰苦奋斗、献身水利,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值得我们水利人学习和传承,这也对提升当代水利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呕心沥血献身中国水利
李仪祉先生被誉为“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他一生胸怀报国图强之志,呕心沥血献身中国水利。
为实现科技救国理想,他先后两次赴德留学专攻水利;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倡议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和多所院校、科研机构,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把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并同我国的治水设想结合;主持规建“关中八惠”,新法施工,为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树立了样板;潜心研究,提出科学“治黄导淮”思想,开创了“综合治水”先河,把我国治水理论与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先生是一位真真实实的实干家,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水利事业,一生都在传播水利科技,培育水利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人民群众深切拥戴。
二、一代革命斗士
他自幼生长在渭北高原,干旱缺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效法郑国、白公,兴修关中水利,为人民百姓造福是他一生的愿望。同时期的中国正是革命动荡的时期,先生亲眼目睹了国家衰弱、列强欺凌、百姓困苦的社会现实,志愿以水利救国、科技救国。
先生在抱病的情况下,依然积极投入到抗日运动中,他还加入“陕西抗敌后援会”并任“后援会”常委。先生利用水利兴农业这一时机,号召农民要增加粮食生产,支援抗战。在他生命临终前短短八个月里,李仪祉“日理万机”之时,还废寝忘食抽出时间写下了《重大灾之下人民应如何图存》《抗战期间之农田水利工作》《大战后之种种建设问题》等具有独特见解的30多篇文章。他为中外报刊撰写文章,给国际知名人士写信,揭露日寇蹂躏中国人民的暴行,希望争取他们支援中国。
他的临终遗言仍然不忘抗战:国事至此,亟望国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共赴国难,求最后之胜利。先生虽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他却顽强地拓宽着生命的宽度与厚度。
三、仪祉精神永传颂
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80年了,但他在治水理念和治水实践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闪烁着他那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智慧的理想之光。研究仪祉文化精神,不仅可以缅怀治水功勋,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沿着先辈指引的方向,把新时期水利建设推向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
一是热爱国家,以民为本。先生一生效法郑白,兴修水利,发展中国水利事业,用水利救国造福百姓,从而实现了他兴水富民强国的宏大志愿;二是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先生的一生,就是学习科技、传播科技、钻研科技、实践科技的一生,在他言行中始终贯穿着科技兴水的理念。他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全面整理借鉴,把西方现代科技与中国治水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创新;三是身体力行,真抓实干。先生一生都在奉行“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的人生恪守。不论他担任什么职务,都把职务作为为民造福的平台,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献身水利,为百姓谋福利。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仪祉文化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报效祖国、崇尚科学、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献身水利、精益求精的精神。面对新时期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弘扬仪祉精神、传承水利文化是发展水利的必然,也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水利人薪火相传,在伟大的水利发展征程中拼搏进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