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轼,人们首先想到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书法宋四家”之一,由于文学、书法的成就太过耀眼,他在绘画、音乐、医学、建筑,甚至治水上的成就显得格外暗淡。其实,苏轼颇善治水,尤其是城市水患的治理。这与他数度出任地方官有关。林语堂戏说苏轼大抵是天生的火命,为官时日,不是在治水,便是在抗旱。从凤翔的东湖,到徐州的黄楼,到浙江的西湖,他走过的地方,留给当地百姓的都是一片安澜。
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的春天,24岁的苏轼抵达凤翔府,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凤翔府在夏代以前称雍州,在商代又名岐州,是先秦发祥之地、嬴秦称霸之区,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苏轼就任后,他眼里的凤翔是萧瑟而令人失望的:“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而只有饮凤池令他生出梦回故乡四川眉山之感:“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于是在政事之余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植细柳,栽莲藕,修筑亭台楼榭,作游之所,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其在东湖及为东湖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名篇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被委派任徐州太守。他到任后的第三个月,黄河决口,洪水一路南下直扑徐州城,将原本低洼的徐州城围困了70余日,富商大贾争相出城避祸。目睹此情此景,苏轼坚定地说:“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于是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城。为了安定民心,他还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从此他便“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为了增加人手,苏轼亲赴徐州禁军驻地恳请禁军参与抗灾。徐州军民在苏轼的带领下连续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大水过后,苏轼向当廷汇报了抗洪情况,并提出了兴建黄楼的建议。第二年,资金到位后,苏轼选址在徐州城的东门最低洼处兴建大楼,借以加固城墙,增强东门的洪水抵御能力。他借助五行中“土能克水”的说法,以黄土涂抹墙壁,为大楼取名“黄楼”,意在镇伏洪水。
苏轼34岁时(1071年)曾任杭州通判,此时他对杭州水利和城市建设进行了发展调查,并确定了修复六井以疏浚西湖的工程方案,18年后(1089年),他又回到杭州继续未竟的工程,完成了六井的修复、茅山河与盐桥河的疏浚、西湖的整治。他将从西湖挖出来的葑根(湖草)、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还命人在长堤两侧栽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亭阁,即闻名中外的“苏堤”。而因为调任,钱塘江石门未能实施。
之后,在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疏浚治理颍州西湖,疏通航道,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提议修建惠州西湖“两桥一堤”。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儋州,因当地“百井皆咸”,经过勘察,带领乡民在公式榔庵附近挖出了泉旺水甜的“东坡井”。
除了亲自参与地方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外,苏轼还撰写了《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
苏轼一生出任过多处地方官,多次治理水患,他始终将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科学治水,在抗洪救灾、兴建水利方面政绩显著。2019年12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位列其中。许多地方至今留存着与他有关的工程、遗迹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