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位于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今西安西南斗门镇东南)。寻昆明池的前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唐代诗人胡曾的“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说明了汉武帝修建昆明池的初衷是操练水兵,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汉武帝要在长安修建昆明池操练水兵呢?在《西南夷传》中这样记载:“天子遣使到身毒国去求市竹,受阻于昆明而未能到达,于是天子想征伐昆明。昆明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因此比照着开凿一池,以练习水战,称为昆明池。”意思是说: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是为了攻打西南的昆明国。讲其原委就要说到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当时汉武帝想要打通西南“丝绸之路”,却受到善于水战的昆明国的阻挠。昆明国作为汉朝的属国,依仗滇池这道天堑,操练水军,成为了威霸一方的强军国家,便开始日盛骄纵,不把汉朝放在眼里,拒绝向汉朝纳贡。汉朝使者到了滇池想要渡水南下,却都被杀死在滇池里面,往往是有去无回,而杀死汉朝使者就成了导火线,彻底激怒了龙颜。因此,汉武帝发誓要讨伐昆明国,便于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下令在上林苑之南引丰水修建昆明池,方圆四十多里,用以练习水战。
历时3年时间,昆明池于公元前117年建成,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16.6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半西安城墙、三个今日的杭州西湖,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建成后,其发挥的作用已大大超过了起初训练水师的动因,还具有调蓄水库、都城供水、防洪排涝、水产养殖等作用。同时,也是皇室贵族、文人骚客游乐的场所和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历史上诸多的文人墨客在游历昆明池时都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南北朝时期庾信的《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唐代李世民的《冬日临昆明池》“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唐代贾岛的《昆明池泛舟》:“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入秋塘水。”等等,这都是古人对昆明池修建目的、作用以及昆明池美景的颂扬,可以说昆明池见证了周秦汉唐长安盛世的辉煌。
兴衰更替乃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昆明池的辉煌延续了近千年。此后由于唐代以后长安失去政治地位,加之长安水土流失严重,年久不疏浚,城内用水量不断增加,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开始衰退,直至宋代已经完全干涸。
周而复始,又见花开,干涸了1100多年的昆明池伴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开始了它的今生之路,并有了新名“斗门水库”。斗门水库是陕西省“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落实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和开展柔性治水、系统化治水的重大工程,还兼顾有城市生活供水,沣河防洪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水库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南部、沣河东岸原昆明池旧址上,利用原昆明池旧址的历史低洼库盆遗存,结合该处土壤具有天然防渗的优越地质条件进行建设。如今,昆明池焕发新颜对外开放,再现了曾经有过的繁荣和辉煌。
“神池望不极,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景类虞泉。”正如唐诗中所描绘的昆明池盛景,将会延续它千年前的使命,继续造福陕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