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又见爷台山

来源:郑烨      发布时间:2024-12-13     

小雪节气来临的前夕,我随单位的同事一起,又寻访了一次淳化的爷台山。

记得上一次来,是七八年前。那时我刚买了车,才学会开,还处在手生心热的阶段,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开出去溜一圈。俗话说:酒壮人胆,车催人跑。加上那时才四十出头,正是当打之年,心里还装着些不为人知的诗和远方,活动范围一下子就大了起来,从原先的方圆几里扩展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几乎逛遍了周边的大小景点,就包括今天要去的爷台山。那时好像正值暮春之际,草木葳蕤,花褪残红,阳光正温暖,溜车正当时。我驾车载着我家夫人在一条不知名的乡间道路上行驶,那条路不是很宽但却平坦,路边绿柳成行,四野秀壤相错,头上云白天蓝。我一路疾驰,拐上一条山路,老远就看见爷台山的牌子。

说实话,我那时对这个山没有特别的印象。爷台山是北方丘陵沟壑地区的山,和南方挺拔俊秀的山峰相比,它的颜值显得有些普通,既不算高峻,也难说秀丽,第一眼没有惊艳出尘的感觉,就像个相貌平平的朴实小伙,一脸敦厚,沉默寡言,都不知道怎么招呼贸然闯入的不速之客,还好有满山遍野的洋槐树急忙伸出歪歪扭扭枝条迎风挥动,算是替它们的主人解了围。

我对爷台山唯一感兴趣的是它的名字。我们西府老一辈的人把爬一趟山看作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他们把登山叫朝山或拜山。在他们的观念里,有山就有庙,有庙就有神仙。常言说“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不管是寺庙也好道观也罢,老百姓认定他们不是仙人旧馆就是神祇去处。在神仙面前,人们的态度立马就卑微和虔诚起来,他们把寺庙里的神仙恭敬地称作“爷爷”,和老天爷的 “爷”是一个意思。朝山就是去朝拜山庙里的这些神仙“爷爷”,给他们上上香,磕磕头,许许愿。所以我私下断定,人们把爷台山称“爷台”,应该和山里的神仙有关。后来一查其名字由来,还真能和神仙扯上关系。爷台山古称大唐山,淳化县的志书载有“大唐山亦名辰头岭,唐人于此取茶,俗呼神兔岭。”当地多有庙碑记之,碑文中有“我境之爷台,古有庙貌神祇,数年间遭其兵变,殿宇毁烬,实可伤哉”之语。民间还传说这个地方就是《封神榜》中闻太师葬身的“绝龙岭”。因为爷台山还叫辰头岭,辰头就是龙头,绝龙岭怎么听起来都像是个大凶之地,闻太师命绝于此好像也就有了预兆。《封神榜》第五十二回说闻太师征西三年,坐骑、门人和副将俱死,走投无路打算去青龙关,半道里杨二郎变成樵夫把闻太师诓进了绝龙岭,被埋伏在那里的云中子用法宝烧死。这些记载和传说,给爷台山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如今旧地重游,又是另一番景象。山还是那个爷台山,树还是那些洋槐树,不同的是上次为暮春,这次是初冬;上次满目葱绿,一片生机,这次霜雪既降,木叶尽脱;上次是私人野游,今次是缅怀英烈。今天天气不错,晴空万里,大家兴致很高,沿着林间小道拾级而上。山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悄悄融化,顺着山亭的檐角和树木参差的枝条,泪珠一样滚滚落下,仿佛是对长眠于此的英烈的祭奠。我以前不知道爷台山还是个革命圣地,上次来时并没有爬到山顶,只听道旁的路人说这里原先打过仗,死了很多人,并未弄清原委。这次带着寻访先烈足迹的心愿而来,终于明白这座山不是因为山上住着传说中的神仙而闻名,而是因为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而闻名。1945年,爷台山反击战在这里打响并取得胜利,揭露和粉碎了国民党搞内战的阴谋,对巩固边区和随后的解放战争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山上还遗留有当年的战壕和坑道,虽然历经近80载春秋,战争的遗迹仍然历历在目,耳畔仿佛仍能听见昔日的枪炮声,眼前仍然晃动着熊熊燃起的战火硝烟以及一个个冲锋陷阵的身影。伟人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爷台山战役中牺牲的那些长眠于此的不朽英雄,为我们换来了河清海晏、阳光灿烂的今天。

故地重游,于我个人而言,好像心境更复杂一些。初来是黑发,如今已白头。世事沧桑,心底的丘壑早已荡平,诗与远方已经淡然,白居易在《长安道》中所说的“一回来,一回老”的慨叹不由得涌上心头,一时间五味杂陈难以言说。只有头顶日夜凝视众生的苍穹和北风掠过的这片山林依然如故,不喜不悲。但转念想想那些先烈,个人的那点苦乐得失又算得了什么,起码你还好好的活在这个让人既爱又恨的世上,不是吗?

想到这些,心中的那点块垒忽然烟消云散,眼前的这座不起眼的山丘也变得高大起来!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