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龙首渠

来源:耿佳      发布时间:2024-12-10     

龙首渠是汉武帝时期关中东部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也是开发北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它以“井渠法”的首创闻名于世,在我国水利史和科技史上占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龙首渠的开凿始于西汉元狩三年(前120)。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这一段话说清了龙首渠的前因后果。大致意思是: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汉武帝上书,临晋(今大荔县)的百姓愿意开挖一条引洛水的渠道来灌溉蒲城县以东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就可使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以灌溉,收到亩产十石的效益。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调兵卒一万多人开渠,自今澄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今铁镰山)。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如果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脚明挖河渠,渠岸易倒塌,工程无法进行。于是沿流凿井,最深有的达到四十多丈,许多地方都凿了井,井下互相连通,使水通行。水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从此产生了井渠。凿渠时曾掘出恐龙化石,所以此渠命名为龙首渠。

龙首渠的建设采用井渠结合的办法,每隔一定距离先开凿一口竖井,以确定暗渠开挖的位置,作为开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竖井的深度随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不同,最深的达40余丈。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这种竖井和暗渠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被后世称为“井渠法”。它的发明,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

汉代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将井渠法传至西域,并很快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旱地区。现今新疆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井渠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技法,是中国古代先辈高度智慧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洛惠渠进一步扩展,现在的龙首渠引洛灌区已发展成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工程由大坝、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组成,总长248公里,灌溉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先进灌区等殊荣。“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而今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展示陕西水文化底蕴的同时,已成为丰美宜人的“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两千多年的兴废更替、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开拓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凝聚和写照。保护和利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灌溉工程体系,挖掘和宣传古代农业灌溉发展史及其水利对陕西乃至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水利发展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