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绿染榆阳镇北台

来源:严婵      发布时间:2024-11-25     

贫瘠荒凉,黄沙满天是我对陕北的初印象。今年,我前往陕北榆林学习,完全扭转了我对陕北的印象,这里气候凉爽,入目皆绿,已从黄土高原蜕变成如今的绿色高原。考察第一站榆林市最具特色的历史性地标建筑之一镇北台,既让我看到了陕北人民的坚韧,又看到了一张焕发新机的绿色名片。

镇北台,从历史文化和生态治理中都能感受到这里人民的坚韧和豪迈。他巍峨挺拔、气势恢宏,位于万里长城的腹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长城三大奇观”。历史文化主要是两方面,首先,镇北台平面呈正方梯形,台分为4层,每层都筑有女墙、垛口、望孔、射孔,形如宝塔,台高30余米。外彻砖石,内夯黄土。砖缝用白灰加明矾、糯米汁黏合,浑然一体。台底部大,顶部小,逐层收进,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再是,作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镇北台控南北之咽喉,扼边关之要塞,守护着一城安定,成为护佑榆林人民的历史见证,表现的是坚强毅力和忠勇无畏精神。虽然,昔日金戈铁马的蹄声,烽火连天的硝烟已离我们远逝,但陕北人民仍然用行动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书写着“塞上江南”的传奇故事。

登上镇北台,站在台顶之上,塞上风光,一览无余。水土保持研究人员慷慨激昂的向我们讲述榆林治沙取得的成效——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研究人员告诉我们,难以想象以前向北远望,尽是荒凉的大沙漠,加上陕北风大,就变成了“风沙迷人眼”,而大家现在向东西南北四周望去,看到的满是绿树环绕。

20世纪50年代起,曾长期被风沙困扰的榆林人开始接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推动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响亮吹响。陕北人民向荒漠化宣战,向绿水青山进发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陕北披上了层层绿装。我想,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批的治沙英雄。

有这么一位老先生,他带着乡亲们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用5300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百余里“绿色长城”。他说:“治沙已经成为我一生唯一要干的事业。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树,我的儿孙也要把这件事情继续下去。”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陕北治沙英雄的接力,才将沙漠变绿洲,继续传承弘扬陕北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陕北治沙人常说:“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他们以愚公移山般的坚韧与智慧,讲述创造绿水青山画卷的动人篇章。如今,镇北台也不再是披坚执锐的士兵,而是由6万余亩樟子松、油松等常绿树木组成的防护林,成为城市和人民的“新”守护者。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