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取直于元朝,兴盛于明清。大运河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其长度及端点或有所变化,但是对于中国古代贸易网络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因时间不同,贸易侧重点也有差别,其经济、文化、政治意义仅次于丝绸之路。对于隋代来说,大运河的开通对政治中心的粮草储备系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成为中央政权稳固的重要保障。
大运河的前身是邗沟,《左传》中有:哀公九年(前486年)“吴成邗沟,通江淮”,《汉书·地理志》作“渠水”,杜预注称“邗江”,“韩江”,《水经·淮水注》又作“邗溟沟”、“中渎水”,邗沟故道自江苏省江都县西北至淮安县,全长三百七十里,为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人工运河。关于邗沟开通的社会效益在明代诗人岳岱《邗沟》中可以看出,“隋皇昔日锦帆游,吴楚分疆是此沟。两岸烟花迷贾客,万家杨柳挂新秋。北瞻燕阙三千里,西望金陵十四楼。淮海岷江都会地,繁华雄盛古扬州。”
隋代,洛阳至余杭的运河形成。隋统一全国后,为进一步巩固政权,发展江淮漕运,同时增强北方的边防力量,于公元584年至公元610年之间,利用早期的运河及天然河道开凿形成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隋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涿州、浚仪、梁郡、山阳、江都、吴郡、余杭等地联系起来,此时一个完整的南北水系网形成。隋代大运河的开凿与应用,最为直接的优点就是促进南北沿线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形成了“商旅往返,船乘不绝”的现象。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皮子文薮·汴河铭》中说道:“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他还在《汴河怀古》中对运河大加赞颂“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综合以上,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两岸贸易城市的兴起,也促进了南北运输发展及货物的交换。
到了元代,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忽必烈开通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取直大运河,开通了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与隋代大运河不同,形成了北京至杭州的单线运输网络,此举更是将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进行了融合与交流,实现了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自此之后,大运河虽有修整,但未有大的变动。
隋代大运河的开通意义重大,不仅构建了南北运输网络体系,还联通了地域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网络,增强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首先,隋大运河的开通,为北方与南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 “快速通道”,南北物资交流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不仅满足了上层社会的需要,更是丰富了平民的日常生活。其次,运河的开通为丝绸之路向南延伸提供了条件,缩短了欧洲及中亚国家物质、文化进入中国南方的路程。
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北方粮草供应不足的情况。大量的物资从江南地区运至长安,并进入西北地区,如涿郡,究其缘由,目的之一在于将当时南方地区的物质文化向北传播,以促进全国各地共同繁荣;之二在于发展北方重镇,防止外敌侵犯,建立粮食储备基地,于是各地之间的粮食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中原地区作为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形成了以洛口仓、黎阳仓、永丰仓等众多粮仓为基础的粮食储备供给系统,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方便江南地区的物资运至长安及洛阳,同时为进一步征讨高句丽做好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