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也傍水竹居

来源:郑烨      发布时间:2024-11-04     

我工作的单位,有水有竹,是个不错的地方。

我原先以为,有水有竹的地方都在江南。因为江南的水竹之胜得天独厚,二者完美搭配就形成了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居所样子,也成就了水竹居那样经典的园林范式。

现在看来,我对竹子还真是有不小的认识盲区,这大概和我的阅历有关。我参加工作之前生活在关中农村,恕我孤陋寡闻,我从未在老家亲眼目睹过竹子的身影。当然也不能说得太绝对,竹子做的扫把我倒是见过也用过,但那是死的。后来读了一则故事,才晓得竹子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其实北方也可种竹,而且历史很悠久。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中有一则关于北方种竹的逸闻,说是唐代太原府晋阳城西边的龙山里有座童子寺,有个叫纲维的法师从南方带回一捧竹苗种于寺庙后院,法师对竹子非常在意,安排小和尚每天报告竹子的生长情况。小和尚总是回答“竹子没问题,很平安”。后来这捧竹子越长越旺成为寺院一景,每天的“竹报”就成了平安的代名词,竹报平安也因此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北方种竹的最早记录。

后来,我查了些资料,发现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不管是江南还是塞北,都有叫水竹居的地方,在全国有名的起码不下四五处之多。最著名的要数西子湖畔晚清广东富豪刘学洵的刘庄水竹居(现为西湖国宾馆)和扬州瘦西湖畔乾隆赐名的清代大盐商徐士业的“石壁流淙”水竹居,这两个地方就连国家元首都去过,可见名气之大。四川峨眉山明代安庆巡抚吴用先的旧居因周围“修竹万竿”也曾取名“水竹居”(今叫圣水阁),还有人说陕西蓝田王维的辋川别墅也叫水竹居,不一而足。

水竹居是许多文人雅客创作的题材和争相描摹的对象。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画过一幅《水竹居图》,很出名,许多大人物在上面题跋钤印;元代画家王冕在他的《水竹居》中说“小桥流水路萦纡,竹里茅茨是隐居”,唐代诗圣杜甫说“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投向它,里面总该是有些道理可言的。

中国人历来尚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都表现出对水的崇尚和赞叹。中国人更爱竹,郑板桥称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徐庭筠赞它“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苏东坡更是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简直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君子化身,就连我们的邻居越南也把他们的外交比作竹子外交,说竹子的品性正直谦虚、有节不屈,和他们的外交理念十分契合,可这听在我们中国人的耳朵里总觉得有侵权的嫌疑,说不定那一天有着特殊癖好的韩国人还要拿他申遗呢!

不管怎么说,爱水爱竹乃人之天性,我也不可能例外。作为一个水利人,对水自然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竹子的见识却不敢言深,但这并不能妨碍我对它的喜爱。其实这是一种盲目而糊涂的爱,但爱大抵都是如此,若太理性,那能叫爱吗?

有生之年,能在一个有水有竹、让许多文化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工作,我觉得很值。有许多朋友向我表达了祝贺,更多的朋友则为我感到惋惜。想想也很正常,每个人的生活理念与追求是有差异的,有人想着此生要高歌大风、衣锦还乡;也有人想着要旨酒盈樽、纵情山水。前者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后者寻找的是世外桃源,都无可厚非,只要自适就好。我小时候也想过功成名就,现在忽然就有一点理解弘一法师李叔同当年的选择,虽然我们天壤之别,但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隐士高人一样南园种竹,赏山乐水,如同苏东坡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那样,做快意人生的闲人。

如今我们的博物馆虽然有水有竹,但此处的水和竹却与其他的地方不同。我们的水是泾河水,它沿着郑国渠第六代工程泾惠渠,自西向东从我们博物馆水文化广场前的渠道里奔流而过,奔向田野,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禾黍,他是我们水利人历尽艰辛、决渠为雨、改造自然的见证和成果,它南方的不远处就是不舍昼夜亘古东去的泾河。我们的竹是北方的淡竹,耐寒耐旱,拥着博物馆后面墓园东西两侧的台阶,在这片原本是泽卤之地的大地上不屈不挠努力向上生长。

在这里,他们有着特别的意涵。因为在我们博物馆的后面,长眠着一位为受万民敬仰的水利先贤李仪祉先生。他凿泾引渭治黄导淮,谋建关中八惠,为我们的水利事业鞠躬尽瘁。我们用他一生为之奋斗和牵挂的水以及象征人品气节的竹来陪伴他、纪念他,也算是后昆对前辈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意。他的学长于右任给他的墓园写了一副挽联,称颂他“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这就是我们的水竹居,也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陕西省水利博物馆。

如今,我们也可以说是傍水竹而居,在先贤的遗爱里生活,在先贤的鞭策和注视下为灌区、为百姓、为我们的梦想工作,即便默默无闻,寂寂无声,也觉得不负时代,无愧此生。

最后,赋诗一首抒怀:

古渠畅碧水,翠影入凝眸。

风拂筠姿动,云飞水韵悠。

逸兴随波远,诗怀绕指柔。

身居水竹处,心向静中求。

幸得心安地,难忘耕夫忧。

仍需扬鞭策,莫负少年头。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