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漕运微探

来源:张亚楠      发布时间:2024-11-01     

漕运,依《说文解字》记载“漕,水转谷也。”即漕运是通过水路运输谷物的一种形式。后随着大运河的出现,漕运又有了其他含义:由国家政府组织和管理,利用水路调转特定物资到首都的专门运输体系,有严密的制度保障,并始终以高成本运行,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性。漕运作为一种有效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主要作用是在国土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调度、控制和再分配,以满足国家战略储备、应急救灾需求,进而调整社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维系中央集权。

漕运历史悠久,兴于秦,终于清,前后存续约两千多年。秦代漕运主要用于攻城略池,汉代漕运主要用于战争,这一时期,漕运制度雏形基本形成。隋唐至宋代为漕运的大发展阶段,据史书记载隋代“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板,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运输繁重,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隋文帝令郭衍为漕渠大监,宇文凯主持开凿,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潼关,漕运三百余里,关中赖之,名为富民渠,又称广通渠。

隋代漕渠沿用汉代漕渠旧线,仅在渠首、渠尾稍有改动,持续使用三十多年。到了唐代,漕渠成为京畿之地粮食供给的重要途径,“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自高宗以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

宋代至明代,漕运逐渐走向衰败,到了清代已趋于消亡。而漕运的衰落及消亡与清朝的政治、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清朝末年,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不断涌入 ,清帝国日趋衰落,尤其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东南大部分地区,拦腰切断了北上的漕运线,在经济上卡住了清政府的脖子。在漕运中断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将大部分南方漕粮改为银钱征收,用作镇压起义的军饷,其他部分,则以商船从海道北运。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漕粮折征款项仍为湘、淮军阀及地方所有,并不上交朝廷,漕运逐步走向衰落。而真正促使漕运终结的是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运河漕运,将漕运改为现钱征收,1904年撤废漕运总督,漕运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漕运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因其产生的仓储设施却以文字或者遗址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例如元朝在大都附近的通州就设有十四座粮仓,如丰备仓、通积仓等。明代四大漕运粮仓分别为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和临清的临清仓。而现存的粮仓遗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隋唐运河沿线的含嘉仓、回洛仓、黎阳仓等,这类修建于隋代和唐代的粮仓多修建于地下;另一类是元明清大运河沿线的富义仓、南新仓,这类粮仓建设于明清时期,为地面砖木结构建筑。这些遗存,无不彰显着当时漕运的发达与繁荣。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