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汉武帝与关中水利

来源:李春红      发布时间:2024-10-30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十六岁时登基,在位期间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可谓是一位文韬武略的皇帝。而水利发展史上的汉武帝,更是一位“基建狂魔”,他掀起了继战国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水利兴修的高潮。

他在各地组织兴建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关中地区渠道灌溉水利网络的建设、河东渠田、东南地区水利灌溉工程、朔方河西等地的屯田和灌溉。其中,关中水利建设是武帝水利事业的重点,基本涵盖了水利工程的各个类型。

一、西汉时期关中水利工程的修建特点

汉武帝时期,关中修建了引泾灌渠、引渭灌渠和引洛灌渠,实现了对一些小的川谷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共同构成了西汉时期完善的关中水利网络。他先后组织兴修了漕渠(前129)、褒斜道、龙首渠(前122—前117)、昆明池(前120)、泬水及其支渠(明渠、王渠)、六辅渠(前111)、灵轵渠、成国渠(下游分出蒙茏渠)、湋渠、白渠(前95)、洛渭漕渠,而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全部集中于汉武帝时代,在西汉前期及其以后未见有创建。而从其修建的时间先后可以看出,最早修建的是漕渠与褒斜道工程,说明向京师的漕运是汉武帝优先考虑的事业,其后依次是淤灌性质的龙首渠、都市水利性质的昆明池的兴修,最后才是六辅渠、灵轵渠、湋渠、白渠等农田浇灌水利工程的兴修,达到了关中水利建设的高潮时期。

二、汉武帝时水利修建高潮的原因

一是国力的增强。秦末大乱及其后8年的楚汉战争,使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西汉初,经济萧条,饥馑连年,而关中最重,刘邦采取娄敬建议定都关中的长安,其后,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京畿地方关中的实力,推行移民实关中政策,同时文帝、武帝推行减轻田赋、免除徭役的政策,与民休息,这一时期,主要是恢复郑国渠的部分地区淤灌功能,几乎没有新修的水利工程。经过六七十年的与民休息,到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迎来大发展,而关中更因其首都位置,经济发展更具优势,这为关中修建漕渠、淤灌、都市与农田水利工程创造了经济条件。

二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汉武帝即位初期,为了有效解决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导致内轻外重的难题,他从提高京师地区经济实力入手,凭借封建国家的力量,对关中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每一项水利工程的修建基本得到了汉武帝的过问和批准,调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关中丰富的物产能够确保西汉中央王朝政令畅通和重大政治措施的实施,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三是修建大型工程以彰显皇权。武帝即位之初,就已规划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从而向天下臣民展示皇家的威严和权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位五十余年,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关中水利建设的意义

政治方面,武帝即位之初,就面临着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匈奴扰边等政治问题,这时发展关中水利对内实京师、外固边防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方面,通过导引泾水、渭水、洛水及利用灞、浐、沣、漆、沮诸水,关中地区形成了发达的水利灌溉网络,在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关中经济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文化方面,关中水利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创造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文化成就,龙首渠创设的井渠法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的开凿历史,后来随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产生了坎儿井的工程型式,同时,西汉时期关中水利工程型式多样,规模大小不等,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准”“表”“度”等勘测技术以及飞渠、闸门、涵洞及多种堰坝等工程型式,标志着我国古代水利建筑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取得的成就。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方面,采取暴晒井水和错开进水水道以保持适宜的稻田水温的措施进行灌溉,而倪宽“定水令,以广溉田”是我国最早的灌溉用水制度。

汉武帝之后,关中水利工程建设逐渐衰落,其后的统治者鉴于武帝好大喜功带来的困扰,从此终止了关中水利事业的开发。但是,汉武帝开创的关中水利格局为后代奠定了基础,漕运、都市园林与农田水利事业在关中各地普遍兴起,使后世基本上没有必要再进行新的水利建设,只要守成即可。

[打 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