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27日,博物馆组织党团员赴延安开展“追寻革命精神 寻找红色记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有幸加入其中,第一次踏上了延安这片革命圣地。
懵懂的儿时,从大人的口中或电视里知道了延安是一个地方名,位于陕西省北部;中学时期,从贺敬之《回延安》的诗歌中对延安和延安精神有了初识;大学时期,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抗战史的课本中对延安的历史发展以及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有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但这些仅仅是通过课本、网络等媒介了解的延安,从未亲眼目睹、亲身体会。所以,于我而言,这次活动是我对延安这片革命圣地的追寻,更是一次足以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
首站,我们来到了梁家河村。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15岁的习近平同志主动要求提前下乡。1969年1月13日,他便同北京的其他知青一起乘坐奔赴陕北延安农村的知青专列,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这一站,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追寻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所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初心。在这里,我们用眼观看现存的知青井、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旧居等遗址以及梁家河村史馆,看到了总书记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艰苦场景;在这里,我们用耳倾听总书记在梁家河村刻苦读书学习,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在这里,我们穿越时空用心与历史对话,感受到了梁家河村历届村委不忘初心,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这一站,使我明白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第二站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周总理曾在这里说过:“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科书”。那么,延安革命纪念馆无疑就是学习党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纪念馆坐落在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外观朴素大方,高大宏伟,与背后的黄土高原相呼应,广场正中央巍然耸立着毛泽东的青铜像,纪念馆主要展示了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我们跟随一位身着绿色军装的讲解员开始参观,讲解员饱满的精神状态,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着我们。走进序厅,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以及国际友人在一起的大型群雕,寓意着党政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进入展厅,展厅里的每一组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仿佛都“活了”起来,情景再现,为我们生动地讲述着革命时期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展柜里展示的小米加步枪、战士们穿过的棉衣草鞋、使用过的水壶水杯、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布告、抗战四周年宣传画等文物瞬间将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看到了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吃树皮艰苦抗战的时代。参观完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展区时,我认为,延安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延安精神就是一部永不磨灭的青春史。当看到展区里“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和“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这两幅分别由毛泽东和周恩来题写的字时,瞬间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想,刘志丹精神不就是延安精神吗?“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同志一生的宿愿,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想到的总是人民群众,也用实际行动时时刻刻维护着群众的利益。不幸的是,在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的牺牲了,年仅33岁。在延安各界公祭刘志丹大会上,朱德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在主祭词中说过,“刘志丹是创造红军的模范”“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就是建军的基本条件”“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刘志丹同志”。这一刻我从刘志丹同志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骨子里特有的一种精神,即战天斗地的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内容。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看到院内的小礼堂、领导人旧居、机要局等遗址,让我不禁想到,就是在这种紧衣缩食的年代,我们的领袖却用超乎一切的意志力,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神话。在小礼堂北侧有一条幸福渠,这是由当地群众和部队战士以及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共同修建的,渠的建成使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于是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至今仍发挥着效益。走到渠旁边时,我尤为激动,为我能成为水利行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体会到“以水兴业、以水富民”的水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造福百姓的大事。
祁念曾先生在《延安,我把你追寻》里这样把延安追寻,“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一行,我是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踏上的这片土地,我追寻到了“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初心,追寻到了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亦使我明白了心在哪里安放,人就会在哪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