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大雪纷飞,远看近看,天地相融,连成白茫茫一片。从古城西安运往泾阳的灵车缓缓地前行,此时是1938年3月11日,李仪祉先生辞世第4天。这几日里,军、政、水利、文艺各界名流与群众三万余人追思先生。泾、洛、渭惠渠畔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自发路祭,人人脸上挂着泪水,几位年长的老人更是伏地痛哭不能自已,他们的恩人走了,永远地走了。
走了的这个人是一个不能被忘记的人。
他一生短暂,却利及万民,功在百代。这一切,得从李仪祉先生的平生经历说起。
旱地之子,许郑白宏愿
1882年2月20日,李仪祉出生在陕西省关中地区一个贫瘠的村庄,这个位于蒲城县马湖乡的富塬村,刚好在渭北旱腰带上,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交错,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最为突出。这可是十年九旱的地方,常常是站在村头,映入眼帘的只有光秃秃的山峁,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日头火辣辣地挂在高空,壮年身上的汗水都紧扒着皮肤,不舍得流一滴出来。日常打水,只能是翻山越沟,下到洛河谷里背些救命的水。连续几个月吃不饱喝不够的富塬人,要走完这二十几公里的沟路实在是太难了,虚弱无力的身体艰难地负重前行,脚步愈走愈沉重,稍不留神就会踉跄一下,倘若肩上的水再因此而撒出去,背水的人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李仪祉先生小时候无数次见证了亲朋及邻人挑水的场景,他也曾听奶奶讲过张寡妇的故事,因历尽艰辛才取到的水在半路被人抢去,她觉得生而无望,跳入洛河中,追随了她那因旱灾而亡的家人。小仪祉望着深谷中的洛河,在心中埋下了引洛水上塬的宏伟梦想。
刻苦攻读,报效祖国
先生年少聪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家塾、泾阳崇实书院、三原宏道学堂以及京师大学堂积淀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曾经又两度赴德国学习铁路和水利,到了德国,他如饥似渴,勤奋好学,每天第一个走进图书馆,最后一个走出图书馆,每当晚间闭馆时分,图书管理员都会委婉地向李仪祉道一声:“晚安先生”,这时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李仪祉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生,可这位优秀生从不在乎名与利,别人挤破头想要争取的东西,在他眼里不值一提。他说:“学位之于我来说是不重要的东西,我是公费留学生,我上学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考学位还需要交50多马克的考试费,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花老百姓的钱的”。他放弃了留在德国工作的机会和大好前程,在他看来:“我来德国不是为自己谋前程,我的国家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祖国需要我,我要用我学到的知识回报我的国家!”面对导师和同门的切切挽留,李仪祉先生再三谢绝,他清瘦而又棱角分明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就此挥别师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祖国的船,尽拳拳之力,倾平生所学,参加革命,救中国于民族存亡之际,并且亲自主持、参与到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救黎民于饥旱交迫之中。
献身水利,造福桑梓
陕西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时“八水绕长安”的盛景自不必说,还有诸多小河流在这片土地蜿蜒流淌。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沿岸土地曾经也享灌溉之利。古有郑国渠、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等,使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然而近代之后,水利事业颓疲,旱灾频仍,自1929年始,陕西遭遇持续3年的大旱,田园荒芜,渠道废毁,疾病瘟疫爆发,饿殍遍野。饿极了的时候,人们什么都吃,食草根、树皮,甚至是人!
李仪祉不忍看到家乡的黎民百姓受苦,不愿看到哗哗的河水白白淌走,于是回到陕西,设计修建泾惠渠,奈何修渠之路坎坎坷坷,当时陕西的主政者刘镇华表面上大放厥词,说是政府出资,让李仪祉放手去勘察设计泾惠渠建设,背地里却搜刮民脂,所得尽收自己囊中,哪里还管百姓的死活,李仪祉激愤指责,然而处处碰壁,无奈之下只能暂时搁置引泾工程,百姓的殷切期待,几年的四处奔波,时时令李仪祉忧心锥心。
后来杨虎城主政陕西,诚邀先生回陕主持泾惠渠建设工作,李仪祉积极响应,网罗人才,组织工程勘测,继续开展被搁置的“引泾”事业。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做了一次详尽调查,结果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旱灾。为了根治灾害,保障人民生活,李仪祉下决心修建覆盖整个关中地区的灌溉工程,他设计规划了“关中八惠”,即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泔惠渠。尤其是修建泾惠渠首次应用了水泥等新材料、机械施工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从而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水利工程之典范,开创了我国近代水利的先河。
李仪祉亲自参与了泾、洛、渭、梅四惠渠的建设工作,四处奔波,耗尽心力。跑经费、搞测量、画图纸、下工地、排险情、干抢修、定制度、抚人心,大大小小的工作他都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积劳成疾的李仪祉逝世后,其设计的其它四惠渠相继建成。八惠兴,水自来,粮产增,百姓富,关中地区再次成为陕西重要的粮仓。
李仪祉先生是中国近代水利的奠基人,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水利先驱”,实至名归。
他一生的治水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除了兴建“关中八惠”,黄河、淮河、海河都留下了先生的身影。他潜心钻研,尤对治理黄河有独到的见解,首创上、中、下游统一管理策略,首次提出了粗沙、细沙的概念,首次进行黄河河道模型试验。
兴学执教,著作等身
他创办学校,先后参与倡办了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改为西北大学工科)、陕西水利专修班(发展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电学院)。
他教书育人,曾担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教务长、西北大学校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组长,并先后在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任教,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水利专门人才。他撰写论著,完成《水工学》、《水力学》、《潮汐论》等250余篇著作,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述严密,为我国水利工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终年奋斗在水利事业的第一线,严重的体力透支击垮了李仪祉先生,尽管如此,只要还能行动,他都坚持带病工作,查看水利工程建设情况,风吹日晒、饥一餐饱一餐的生活更是加重病情,后来李仪祉先生胃中长瘤、背上有疽,日不能行,夜不能寐,形容枯槁。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已经口不能言,但仍然心念工程建设,在学生刘钟瑞手上艰难的写下“大坝”二字,听了学生对工程建设的汇报后便撒手人寰。
国民政府特令褒扬,文云:
陕西水利局局长、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徳器深纯,精研水利。早岁倡办河海工程学校,成才甚众。近年于开渠、浚河、导淮、治运等工事,尤瘁心力,绩效懋著。方期益展所长,弼成国家建设大计,永资倚畀,遽闻溘逝,悼惜良深。李仪祉应予特命褒扬,着行政院转饬陕西省政府举行公葬,考试院转铨叙部从优议恤,并将生平事绩存备宣付史馆,以彰邃学而资矜式。此令。
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先生离开了,永远地离开了。天地万民为之恸哭,先生的一生,“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科学求实、志行高洁,献身水利、鞠躬尽瘁。仪祉精神与日月同辉,仪祉风范永驻人间。李仪祉先生虽长眠于九泉,但其功德圣绩如泰山北斗,永垂不朽!他是一个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