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先行在前头;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有干净卫生的水进屋里头;主要江河水系日夜流有望得见的水蓄在户外头。
2017年,在国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引下,陕西省提出“三头水愿”,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构想。从此,拥有长流不息的水、喝上最优质的水、享受最美丽的水,便成为三千多万三秦儿女的共同期待和美好向往。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让陕西有长流不息的水
陕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缺水怕水又需要水。2017年,陕西省突出系统治水兴水主线,积极实施“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治水区域方略,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科学调配均衡发展,保障全省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先行在前头。
12月20日,在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施工现场,工人们不顾天寒地冻,正在指挥吊车将钢筋卸下,一辆辆挖掘机、工程车来回奔忙,发出阵阵轰鸣声。
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引汉济渭工程,是统筹陕西全境水资源,构建大水网,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科学利用,解决关中、陕北缺水问题,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水资源配置工程。
总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相当于100多个西湖的水量,受益人口1400多万人,满足西安、咸阳等4个重点城市及沿渭河两岸13个县城、5个新城和2个工业园区的生活及工业用水,还将归还被大量挤占的耕地农业用水;可以有效改善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亿~8亿立方米,有效提高渭河纳污能力;通过水权置换,在黄河上争取更多用水指标,推动陕北黄河引水工程建设……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可为陕西提供的坚实水资源保障。目前,全长6500米的秦岭隧洞出口段贯通;秦岭输水隧洞主洞完成总目标的82.26%;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浇筑44米;黄金峡水利枢纽左坝肩已开挖至高程519米,右坝肩已开挖至高程470米,黄金峡大桥已合龙。
而在礼泉正在实施的总投资154亿元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拦截泾河泥沙20.6亿立方米,确保西安、咸阳、渭南等市9个县区的80多万人、近160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每年可为西咸新区、铜川、富平等地165万人供水,加快渭北“旱腰带”脱贫致富步伐。目前东庄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前期工程1号进场道路右岸段11.3公里已建成通车,980米坝址勘探试验洞已贯通。
9月30日试通水成功的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建成后可解决延安城区、延川、子长、延长和榆林市清涧县近100万人的生活用水,并为相关工业园开发区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
4月27日输水隧洞实现全线贯通的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把秦岭南麓汉江水系褒河支流红岩河上的水,穿越秦岭太白山脉,引入渭河支流石头河。工程建成后,主要为农业灌溉和向西安、咸阳、宝鸡、杨凌等城市供水,有效缓解关中地区严重缺水局面,改善渭河生态环境。
正在实施前期准备工作的古贤水利枢纽的建设,也将惠及关中水系,北引黄河水,解困“旱腰带”。还有即将建成的咸阳亭口、铜川龙潭、汉中云河、安康洞河等蓄水工程都将使陕西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砥砺奋进、真抓实干,梦想腾飞、穿越云霄。随着一项项水利工程的实施,更高更快更强的愿景在眼前渐次展开。
“现在的延河比以前清澈干净多了,防洪能力提高了,河岸更绿更美了,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祖祖辈辈生在延河边、长在延河边,从小吃着延河水长大的延安市民刘宝军由衷地感叹道。
从清淤疏浚、污水治理,到堤防建设、堤面维护,再到生态修复、景观绿化,刘向军和市民们在延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中亲眼目睹了母亲河由危转安、自浊到清、从丑变美的过程。
沧海横流显砥柱,以水为墨绘新篇。
延河、无定河、汉江、丹江……一项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在泱泱三秦大地绘就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诗意水墨画卷,不仅使沿河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更加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让群众喝上安全优质水
“以前,家里用水吃水很困难,每挑一担水,来回得走半个小时山路,雨天更是没法出门了!”在汉阴县双河口镇石家沟村65岁的贫困户丁仕斌正在房屋里洗衣池揉搓着衣服,望着清澈的水柱从水龙头哗哗流下,很是感慨。
石家沟整个村子成“V”形,东西为山,两山夹着一条小河,汉铜公路从西山山梁通过,住户极为分散,山梁、山腰、山谷都有人家。为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2017年石家沟村通过高位抽水的方式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处,建成泵站3座,安装各类饮水管道10.53公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户通水率达100%。
在陕西,石家沟村的现象绝不只是个案。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陕西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扶贫第一要务,将其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国定贫困县退出验收标准,把工程受益范围覆盖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省水利厅先后3次组织开展贫困村饮水状况调查核实,锁定56个贫困县6128个贫困村,以及11个深度贫困县和482个深度贫困村,及时编制了“三年滚动计划”和“深度贫困县专项规划”,将工程项目与贫困村精准对接,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步解决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统筹解决贫困地区其他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年度省级财政专项资金70%以上、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全部用于支持贫困县饮水工程建设。推出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农村饮水安全考核指标体系。要求:贫困户脱贫供水保证率要达到90%以上;贫困村退出,要满足有安全饮水、水质合格、水量充足、用水方便、保证供水、工程设施管理规范等条件;贫困县摘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能低于90%。
2017年落实建设资金22.23亿元,省政府确定信贷筹措40亿元,专项用于“十三五”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和巩固提升。完成建设投资23.33亿元,建成工程5193处,解决和改善了323.7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3489个贫困村66.94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不仅全面实现了定边、横山、延长、佛坪4个摘帽县1261个贫困村12.48万户40.46万人脱贫群众饮水安全达标任务,还超额提前解决了2300多个贫困村和26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让贫困群众尽早受益得利。
“消毒药加少了,水里面的大肠杆菌就会超标;药加多了,相当于在‘投毒’。有了这台机器就可以精准控制了。”汉阴县龙源供水公司总经理赵波山说道。过去公司采用的是手动控制的消毒设施,尽管消毒药量严加控制,但误差无法避免。为了提高水质安全标准,2017年公司投资10万余元,购进了自动化消毒设施,计量泵根据出水量多少加入等比消毒药,精确度100%。
走进龙源水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加药间、信息化调解室、化验室一应俱全。化验室能对水质进行色度、浊度、微生物含量等22项指标的检测,检验人员也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我们实行包片制。片区工作人员每周到负责辖区收集采样,每周六对水样进行全面检测,实时监测水质变化。”赵波山说。
水乃生命之源,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确保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持久发挥效益,陕西省强力落实县级专管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维修养护基金“三个一”制度,全省78个县区组建了专管机构,91个县区出台了管理办法,76个县区建立了维修基金,有效解决了工程“没人管、没法管、没钱管”的问题。省水利厅、卫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饮水工程水质保障管理水平。先后举办16期村镇供水业务技能培训班,共对1700多人进行了执业资格集中培训,扎牢水质保障的“笼子”,把好饮水安全“出口关”,初步构建起以卫生疾控部门监控为主、水利部门行业内控为辅、规模以上水厂自控为补充,涵盖城乡、资源共享、相得益彰的饮水保障新格局,基本实现了“饮水工程全覆盖,水质检测常态化,业务培训不间断”,有力确保了全省城乡居民生活有安全干净的水进屋里头。
2017年还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部署开展了工程“量化赋权”试点工作。选择汉中市略阳、镇巴县,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和汉阴县,商洛市柞水和丹凤县等7个贫困县的29个农村供水工程作为“量化赋权”试点,以“确权、量权、赋权、活权”为重点,以明晰产权和赋权释能为核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探索以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多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重点解决工程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不明确、管护责任不落实和管护经费不到位等问题。通过赋权释能,盘活存量,激发活力,建立归属清晰、债权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供水产权制度,让农村供水工程“产权有归属,管理有主体,维护有经费,效益长发挥,农民得实惠”,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好、有人管、能管好。目前,安康市完成农村供水工程确权1079处,资产总量5.45亿元。汉中市明晰农村供水工程产权3592处,颁发产权证书2277本。
水生态修复改造让群众享受最美丽的水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冬日的早晨,来到西安灞渭桥车游湿地,碧水、芦苇、水鸟……古人诗中渭水的生态之美触手可及。
美景的背后,是陕西加快实施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扩面增效、着力打造关中水系,持续推进“八水绕长安”、加快水生态修复保护的润物无声。
2017年,陕西省水利厅从水生态的自然载体——江河水系和人工通道——水库渠系着眼,以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在2016年实施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先期四个试点取得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工作扩面增效。西咸新区区域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立体调剂试点向秦岭北麓延伸,杨凌渭河流域汛期错峰调蓄试点向渭北延伸,水库主汛期安全运行调度试点向陕南延伸,涝池、塘坝、站窖涝时蓄水旱时取水枯丰调节试点向陕北延伸。
通过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2017年渭河流域林家村断面以下100公里河道全年下泄生态水量2亿立方米。大中城市比2016年多蓄雨水10亿方,有力应对7月高温干旱,没有发生大的“水荒”。优化水库调度拦蓄洪水资源,汛末全省13座大型水库蓄水40.67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多蓄12.9亿立方米。11月15日皂河通过潏河补水结束了黑臭河的历史。
目前,富平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正在抓紧推进。韩城百里水系生态项链工程,南湖已建成开园,澽水河生态治理已能基本满足河道通航需要;泌水河生态治理和6条河道连通前期规划抓紧实施。卤阳湖水系生态修复天骄湖形成水面1500亩,天卤湖水面扩大至2100亩,天子湖即将开工建设。以省宝鸡峡灌区为主的西片水网建设,灌区渠改洞、王家崖水库扩容工程、南干渠综合治理等取得积极进展。
一池昆明水,穿越两千年;今古皆奇观,滋养绵不绝。
9月28日,盛大开园的西安斗门水库(昆明池)项目,不仅是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咸新区实施大水大绿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可极大提升西咸新区的生态环境品质,也可以发挥完善关中水系、保障城乡用水、传承历史文化、造福三秦百姓的重大作用。
在建设昆明池的同时,陕西加快实施渭河生态区、渼陂湖、卤阳湖等重点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积极围绕启动泾河综合治理和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解决河湖生态水量不足、水质污染、生态修复能力低和环境面貌差的问题,恢复和重塑关中地区良好的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江河水系日夜流,有望得见的水蓄留户外头。加快渭河生态区建设,实施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保护,扩大城区水面,让身边有水、市民有去处。实施农村涝池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涝时蓄水、旱时取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修复陕北淤地坝、关中涝池水田、陕南堰塘,建设星罗棋布、生态宜人的小型水景观、水设施,让城镇有水、市民有去处、乡村有美景、农民有好处。”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说。
“一年前,这里还是臭味熏天、垃圾遍地,经过整治修复后,村里原来的旧涝池如今已经换新颜了。”来到宝鸡陈仓区慕仪镇第四村,看着修复后涝池边的休闲广场、人行步道、草皮护坡、文化墙等美丽景观,村民张发其高兴地说。
作为修复水生态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计划修复整治涝池6000座,把“防洪排涝、人文景观、生态湿地、蓄水灌溉、水系连通”五大功能作为修复涝池的“标配”,通过建好入水口、打通排水沟,让昔日涝池的死水“活”起来,着力解决涝池“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的问题。2017年,共完成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1521座。
修复后的涝池——那村民们记忆中的乡愁,如今不仅是乡村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成为农村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隆冬时节,陕西省咸阳市一项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治理工程——渭河滩面生态治理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工程西起陇海铁路桥,东至上林大桥,全长3.22公里,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9430万元,主要建设绿化、亮化、美化渭河渭城段沿线滩地以及中央湿地景观区、亲水体验广场、百亩荷塘等10个滩地生态景观,使这片杂草丛生的乱石河滩成为百姓生态休闲的集聚地。
咸阳市的渭河滩面生态治理工程仅仅是渭河生态区建设的一个项目。2016年9月27日,《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出台,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
2017年,渭河水流产权改革列入国家试点,陕西成为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
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局长党德才说:“在一条河流的周边划定一定范围设立生态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对河流实施系统保护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意义非凡。”
在渭河生态区建设中,陕西以“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总体布局为重点,统筹兼顾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量保障、水生物保护、河湖连通等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滩面整治9.95万亩,形成水面景观3.41万亩。随着渭河生态区建设的推进,人水和谐的美丽新陕西、大美新渭河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新的史诗上演在更加壮阔的舞台。
在党的十九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指引下,秉承首善在水、水利陕西的治水原则,陕西省将书写出更加雄浑壮丽的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