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还是文学、艺术等方面,水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管子·水地篇》中有言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了人类和人类文明。人类的早期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或滨临大海的地方。如古埃及文明之与尼罗河,巴比伦文明之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印度文明之与恒河和印度河,我们华夏文明之与黄河和长江,古西腊和古罗马文明则发祥于滨临大海的半岛。
◆ 水·政治
防治洪涝和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之本。大禹治水有功,被拥立为部落首领。秦修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吞并六国,收复岭南,实现华夏一统。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缺水不仅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和生命的安全,也会引起国家、地区间的争端甚至战争。如流经恒河、尼罗河、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国家或地区,因为取水不平衡,引起外交争端甚至发生战争。
◆ 水·军事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水的特性和作用,一些兵法家从中得到启示,把水作为战争的工具和手段。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有七篇涉及水。在《形篇》中说:“若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在《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等等,而把水作为战争手段,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不胜枚举。
☆ 破釜沉舟: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项羽军破釜沉舟,激发士气,大败秦军。
◆ 水·哲学
在人们与水的接触中,对水的领悟不断深化,形成了水哲学,用于解释世界,指导实践。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颠覆于水中。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德经里面的箴言。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滴石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成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出自《论语》。
◆ 水·文学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都与水密切相关,水成为文学创作的永恒题材和表现主题。
☆ 水与神话: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与水有关的文学作品就有《山海经》、《楚辞》、《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 水与散文:《岳阳楼记》不仅描写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丽景色,更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如唐代诗人王勃所做的《腾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
还有大家熟知的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渭河和泾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后,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的自然景观。这个成语比喻事物界限十分清楚。
◆ 水·建筑
人类择水而居,90%以上的城市都是择水而邑,兴建在江河湖海之滨。就水利建筑而言,包括桥梁、码头、涵洞、堤防、水库、池塘、水井、水塔、民居建筑,游泳场馆以及水景园林等。水代表着灵性,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