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今年,在中心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陕西水利博物馆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扎实推进水情教育、水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全年安全无事故,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 宣传教育不断创新,知名度快速提升。
一是免费开放持之以恒。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馆211天,累计接待社会各界游客3.1万余人,提供讲解服务274批次。与渭北战训、曲江体育集团、陕文投华夏文创公司等合作,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研学实践活动34次。
二是宣传教育难中创新。博物馆克服各种困难,创新宣教形式,开展大型主题活动3次。携手宁夏银川实验小学开展了跨省“云端观水世界”线上直播活动,活动约500余名师生参加;与泾惠渠管理中心联合开展“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暨泾惠渠建成通水90周年”系列活动,在园区醒目位置摆放水情教育、文化研究等建馆10周年相关宣传展板;举办“喜迎二十大,节水少年行”活动,发放《水知识科普》宣传单、节水读物200余册,提供公益讲解36场次,赠送节水文创产品73份,印制《陕西水利博物馆青少年节水作品集》。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作品征集工作,累计收到各类作品400余个。联合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与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开展陕西水文史线上直播活动。
与中国建设银行陕西分行达成合作,举办“中国建设银行陕西分行清廉金融红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渭北战训、曲江体育集团等合作,加强博物馆与其他景点的联系,博物馆的参观人流快速上升和恢复。
三是红色教育如火如荼。与建党日、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等庆祝节日结合,机关单位、社会团体来馆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50余次,包括重温入党誓词、拜谒仪祉墓园等红色教育内容。
四是新媒体传播广泛。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手段,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水文化宣传、水情教育。更新各类新闻资讯136条,微信推送内容34期,“世界水日”等推送的水情教育类文章有近20个微信公众号转载。
五是基地管理创新平台。加强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日常管理,派专家赴米脂高西沟指导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申报工作;配合省纪委完成省廉政教育基地数字博物馆拍摄制作,上报2022年省级廉政教育基地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举办“中国建设银行陕西分行清廉金融红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完成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申报工作和全国工业类博物馆基本情况调查,并完善了省教育厅研学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陕西省科普场馆名录》中博物馆部分信息。
2.文化研究持续深入,成果越来越丰富。一是举办了《关中八惠》图书首发暨《当代大禹——李仪祉》纪录片首映仪式,两部作品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赞扬;二是完成馆藏45件(套)文物定级申报工作,更新完善陕西省文物藏品管理系统及博物馆官网定级的6件文物信息;三是按省文旅厅全省博物馆预定级评估工作要求,上报了陕西水利博物馆定级评估申请书与附件材料;四是完成博物馆文物图录40幅文物照片处理,整编《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有关红色水利纪事及《陕西水利博物馆文存汇编》;五是撰写《论秦人迁都过程中所反映的“以水定城”理念》1篇。
3. 项目建设稳中求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一是陕西节水科普馆项目完成主馆结构建设,累计完成1011平方米展板、墙面、吊顶等安装,预计12月底完成布展;三是完成陕西黄河流域水利文化挖掘研究及展示项目展板文字撰写,收集展示文物详细信息。施工现场墙面、二次造型、石膏板吊顶等累计安装1028平方米。
4. 安全保卫常抓不懈,管理水平越来越规范。一是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工作,对全馆进行无死角病菌预防消杀66次,要求游客进馆参观进行扫码登记、测温及佩戴口罩,组织全体职工定期开展核酸检测;二是加强春节、清明、国庆节等节假日安全巡查,全方位、立体化齐抓共管,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全应用,保障游客参观秩序安全有序;三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总方针,每天监测消防设施设备,每半月集中开展安全检查一次,全年共计检查24次。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安全防护、消防设备、供电等设备的检查。四是开展维稳安全演练、安全生产法和安保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消防培训及演练4次,选派退伍军人对安保人员进行集中训练,提高安保人员以及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五是全馆消防设施设备检查1次,审验维护消防灭火器78具。更新对讲机10部,夜间巡更棒1套,修复了安保巡逻车。2022年,博物馆安全运行无事故。
5. 后勤保障做实做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景区。一是定期检查馆内设施设备,及时更换救援应急灯、照明灯等损坏设备;二是紧急抢修更换配电室10kv高压环网电柜熔断器2个,500kw高压变压器专业实验性检查1次。对S107省道穿馆箱涵集水井淤泥进行了清淤,补焊百米浮雕墙塌陷处钢骨架挂件,对塌陷严重浮雕面板进行了复位等。更换维护箱涵、地下泵房的水泵、储水箱、污水处理系统、供暖设施;三是更新园区垃圾箱20座、游客休闲椅15把、游客储物柜1套;四是新栽种(移栽)乔木323株,完成420棵乔木树身涂白,按照绿植养护要求及时为绿植浇水、施肥、喷药、修剪,并深翻耕南区文化大道内土地3000㎡;五是定期对博物馆区域进行全面清扫,在重大节日、接待前对建筑物及水景观池进行集中清洗。
6. 学习培训抓紧抓实,切实提升整体水平。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和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全国总开幕式直播,组织考古等专业人员赴宁夏水利博物馆考察学习,深入周原考古现场探讨和研究有关水利遗址的发现;参加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2022学术年会、2022年文物安全管理实践讲席班、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碑刻石刻文物拓印管理线上培训;参加泾阳县文旅局第六期《文化大讲堂》,分享历代引泾工程相关内容。
7. 其它工作。组织了1次讲解员招聘,新招录讲解员1名;与省水务集团泾阳秦之泉饮品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互联共建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职工文体联谊会;完成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审计工作;按照取水许可办理要求,安装了计量设备,并办理了自备水源取水许可。
二、取得荣誉
1. 2022年4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公布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陕西水利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 国际博物馆日携手宁夏银川实验小学开展的“博物馆的力量:云端观水世界”线上直播活动得到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
3.2022年11月30日,2022年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全国总开幕式上公布陕西水利博物馆“传承水文化 传播水知识”项目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4. 讲解员耿佳在11月19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水利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中获优秀奖。
5. 2022年12月8日省文物局公布陕西水利博物馆李仪祉墓为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三、工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博物馆2022年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与工作责任人。由博物馆主要负责人统筹安排年度工作,博物馆综合科、研宣部和后勤保障部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督办会,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 强化正面引导,加强阵地建设。定期开展集中学习,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会议、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提高大家的政治思想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与水利行业、文物旅游、科普教育等单位团体的联系交流,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提升技能。组织职工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博物馆开放服务规范》等国家有关中小学生研学、博物馆管理服务方面的政策;组织职工赴宝鸡周原遗址等地考察学习,参加水文化座谈会等;选派职工参加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让职工全面了解相关工作要求及标准,进一步提高职工的业务执行能力。
四、存在问题
博物馆2022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文化研究与其他水利博物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发表论文数量还是研究课题都相对较少;二是文创产品仍属于空白;三是争取征集更多、更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史料。
五、2023年工作计划
1.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工作。切实发挥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开展世界水日“大手拉小手”水情教育、国际博物馆日水文化宣传等主题活动不少于3次;重点做好中小学生研学工作,在研学课程上再有创新突破,积极与教育局、学校、有资质的研学旅行社多方联系,达成更多合作。
2.加强水文化研究与交流。积极推动博物馆定级事宜;完成主展馆及水文馆全部藏品定级;举办一次有关李仪祉研究方面的学术研讨会;深挖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史料等背后的故事。
3.依托项目带动完善基础设施。完成2020年至2022年完工项目竣工验收。根据资金下达,及时高效完成2023年节水示范单元建设项目实施。
4.强化学习提升业务技能。全年组织2次走出去考察活动,举办2期业务培训(举办讲解员的业务、有关安全(消防、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的培训班;),组织职工赴中国水利博物馆、广西灵渠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工程考察学习活动。
5.继续抓细安全保障工作。执行防疫政策,开展疫情防控;力争在2023年完成主展馆联动型消防控制报警器更新工作。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全年安全运行无事故
2022年工作总结.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