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 为供水安全保驾护航

地下水保护
您的位置: 首页>地下水保护

水质检测 为供水安全保驾护航

时间: 2024-03-25 14:30 来源: 陕西省地下水保护与监测中心 吉鹏博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取用水中,地下水源占有相当的比重。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地下水源供水量为828.2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3.8 %。这一占比在我省更高,2022年,全省地下水供水量28.92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30.48%,表明地下水在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如此重要的用水来源,保障水质显得尤为重要,如同医生为人健康诊断一样,地下水水质健康与否就需要水质检测来进行判别。

      水质检测就是辨别水中各类物质并对其定量的过程。认识水质检测工作,首先要从水体中各组分入手。

      目前地下水水质检测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4848-2017)展开,共有常规指标39项,非常规指标54项。包括直接影响感官的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指标,总硬度、硫酸盐等无机离子,铁、锰、铜、砷、铬、铅等金属,氯乙烯、氯苯等有机物、滴滴涕、敌敌畏等农药残留,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这些组分都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

      这些组分是怎样进入地下水中的?其一是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环境中产生的,称为“地下水背景值”。某些组分背景值过高就产生劣质地下水,常见成分主要是一些无机盐和少数金属离子,例如一度困扰居民用水的“苦咸水”、“高氟水”就属于这一类。其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以渗井渗坑注入、地表水下渗的方式进入地下,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其质量下降,造成地下水污染,往往造成重金属和有机物超标。

      无论是自然产生的背景值,还是人类活动引入的污染物,过高的组分含量都是不利的。作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的重要用水来源,不良水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长期使用容易造成消化道、器官病变甚至诱发癌症等,当大量用于农业生产时,导致这些污染物在农作物中富集,最终作用于人体。

      自然水体中各组分的辨别和定量是水质检测工作的核心内容。这需要经过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首先是得到均质水样,要能够代表这一区域的整体情况。地下水样采集中多数需要用泵汲水,管道中残留的陈水就不能被采用。

      其次是具体的检测。随着水质检测技术的发展,仪器检测成为当前的主旋律,精度高,稳定可靠。现场环境下,移动检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快速定性的特点。日常监管中,在线监测设备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速度和广度,实现远距离掌握水质情况的可能。

      最后明确数值,描述结果,形成检测报告。

      水质检测工作在地下水保护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既是水质检测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第一,水质检测能够直接反应被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为地下水质量评价、水源选取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能够对重点区域,地下水潜在污染源进行重点监控,在地下水质保护中提供早期预警;

      第三,针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区域,能够判断污染来源、范围、污染物迁移趋势等,提供污染治理数字依据;

      第四,对污染治理效果进行评估。

      尽管水质检测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获得精度很高的数据,但面对地下水污染表现出的隐蔽性、长期性和难恢复性,地下水保护仍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的地层空隙中,样品的获取难度大、分析检测要求的技术水平高、污染源识别相对困难;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运动特征复杂,且多数情况下地下水的运动极其缓慢。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污染物不仅会存在于水中,而且会吸附、残留在含水层介质中,不断缓慢地向水中释放,加上含水层介质类型、结构和岩性复杂,流动极其缓慢,地下水恢复治理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地表水。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下水保护工作,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地下水不断得到修复。但也要看到这一工作的持久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保护现有成果,又要不断积极推进。当下,我们要不断提高节水和水生态保护意识,在地下水修复和治理方面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持续做好地下水水质检测,为供水安全保驾护航,保护好这“看不见”的珍贵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 61010202000160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